關于唐代翻砂鑄錢工藝的探討

新浪收藏 17-12-18 13:59:53 中國集幣在線 發(fā)表評論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實行幣制改革,鑄行開元通寶錢,廢除了“銖兩錢制”,開創(chuàng)了“寶錢制”的新時代。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對于中國貨幣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開元通寶錢不僅歷史地位重要,而且鑄造工藝也很考究。其形制嚴謹,錢文端莊,做工精致,版別多樣。如此令泉家喜愛的錢幣是怎么鑄造出來的?對此,泉界、學術界一直在研究探討。

  大唐采用范鑄法、失蠟法鑄錢早有定論,而對于是否采用以母錢為模具翻砂鑄錢即翻砂法則觀點不一:

  一種觀點認為,大唐沒有采用翻砂法鑄錢!吨袊鴼v代古錢圖解與價格指導》一書這樣寫到:“隋唐之際,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工藝外,還將商周時代創(chuàng)造的失蠟法用于鑄錢。”並作出這樣斷定:“我國的翻砂工藝技術,早在春秋中期就有了。用于鑄錢,則始于北宋!

  另一種觀點認為,大唐采用了翻砂法鑄錢。有泉家曾撰文用移范和畸形現(xiàn)象論證唐代采用翻砂法鑄錢的觀點。下面,筆者試圖用同版開元通寶小平母子兩品正規(guī)制錢(即圖1錢、圖2錢)來佐證大唐采用了翻砂鑄錢工藝。
     

(圖1)(圖1)
(圖2)(圖2)

  先看這兩枚開元錢的共同點:

  一是兩品均為八分書中字容弱,“開”字門內(nèi)為“升井”,“元”字第一稍長,通字走之部為“三撇”,“寶”字貝部內(nèi)兩橫稍短且居中。

  二是兩品穿口、內(nèi)郭、外緣狀態(tài)相同。三是兩品背紋飾均為左下角月。這三個共同點表明,兩品錢文書法風格相同,形制相同,版式相同,具體為中字容弱左下角月版,是唐中期的正規(guī)制錢。

  兩品雖然是同一版式,但也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材質(zhì)不同。圖1錢為傳世品,白銅質(zhì),含錫12.5%。這樣一個銅錫元素配比,銅質(zhì)精良,銅液流動性好,錢文的各個細節(jié)都能鑄到位且飽滿。這說明圖1錢具備了母錢的物質(zhì)要素。圖2錢生坑品,銅質(zhì)為普通的青銅,看上去顯得粗糙一點兒。

  二是規(guī)格不同。圖1錢直徑25.45毫米,厚1.56毫米,重4.7克,分別比圖2錢直徑長0.52毫米,厚0.29毫米,重1克。這些差距正是上下代之間的正常差異。這個差異是鑄錢過程中銅液冷縮形成的。

  三是精度不同。圖1錢做工精細,錢文精美,字口深峻,轉角清晰,地張干凈,輪郭精整。圖2錢在這些方面明顯遜色,特別是字口變淺,筆畫出現(xiàn)粘連。相比之下,圖1錢的精工細做,說明它具備了母錢的人文要素。

  四是痕跡不同。圖1錢穿口精修,外輪打磨呈直邊,邊輪底口可見雕母留下的走刀痕跡。這些正是雕母的下一代即母錢的特殊標志。而圖2錢沒有這些痕跡,表明其就是普通的流通行用錢。這四個不同點充分表明:兩品是既有本質(zhì)聯(lián)系又有品質(zhì)區(qū)別,一脈相承,輩分不同。圖1錢是母錢,圖2錢是子錢。圖2錢是由圖1那批母錢做模翻砂鑄造而成的。

  有泉友可能要問,兩品是不是范鑄或失蠟法鑄造?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范鑄或失蠟法鑄造的同一版式的錢幣,正常情況下銅質(zhì)、規(guī)格、精度基本一致,不會有明顯差異。

  筆者查閱了《中國錢幣大辭典@唐五代十國編》中所載的陝西、湖北等地出土的早期范鑄、失蠟法鑄造的開元通寶小平錢的相關資料,得知這些短首元、三撇通版式的開元小平錢尺寸和精美程度基本一致,沒有大的差異。

  有泉友可能還要問,兩品是不是大樣與正樣的關系?回答同樣是否定的。因為大樣與正樣是同幣種、同形制錢幣的不同版式。有關資料表明,大樣直徑較正樣直徑大出1一一2毫米。由此可見,圖1錢與圖2錢不是大樣與正樣的兄弟關系,而是母子關系。

  綜上,筆者認為可以作出這樣定論:同版開元通寶母子兩品的重要價值在于,以正規(guī)制錢的實物形式證明了唐朝中期采用了與貨幣需要量相適應的翻砂鑄錢工藝,呈現(xiàn)了由范鑄法、失蠟法向翻砂法過渡的創(chuàng)新局面。 

  作者:郭喜林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