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永安從何而來 |
發(fā)布日期:09-09-16 15:27:29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裴元博 |
“大遼永安背四神圖”錢,徑64毫米,厚6毫米,重約110克。厚重逾常,形制渾雄,錢文“大遼永安”四字右旋讀,書體為遼早期契丹人寫漢字的“童稚體”,丑拙稚趣,自然剛健,此種字體在契丹開國流通錢“千秋萬歲”錢上多見。錢背錢有不規(guī)則不對稱分布之四神圖。其四神形象與常見的南北朝時期的“永安五男背四神圖”錢的四神形象截然不同,它不像永安四神那樣馴服溫順,而是歡蹦跳躍呼之欲出。它們的身姿亦不像宋元時期四神肥壯雄武,而是輕靈剛勁,尤以青龍白虎為甚。白虎的形象亦如一條狂斗中的蛟龍,只是比青龍少了一對飛翅而已。朱雀雙翅展開巨尾開屏,昂首飛翔。玄武回首疾走身上的修已亦隨之起舞。整個畫面充滿動感,四只神獸舞姿優(yōu)美靈動有致。這種四神形象的設計僅見于契丹文物,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色彩和特征。 此錢材質殷紅細膩溫潤。整個錢幣系精工雕刻完成。無論錢文圖畫還是穿輪郭緣均為刀刻雕就。雕工刀法純熟,技藝高超,面背細如一線的邊郭最深處達1.65毫米,整個邊郭卻保持寬窄如一。錢文角彎拐折無絲毫粘連,筆畫粗細隱起刀刀予以體現,點劃峰頓處處清爽利落字字清根。背圖繪畫講究筆墨濃淡不一,寫意神似。刀工為達到設計者意圖,采取了隱起凸凹,精細粗獷相結合的刀法,通過線刻、剔地、圓雕、浮雕等多種技法,把這幅大寫意的龍騰虎躍雀躍玄疾的四神圖神情并茂地展現給人們,顯示了自己高超的技藝,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 契丹大約在隋唐時期即接受了道教,因為李唐王朝把道教視為李家家教,在全國極力推廣。此時被唐賜國姓李的契丹大賀氏統(tǒng)治集團大約就把道教帶到了草原。近年在西安東郊發(fā)現的契丹王李過折墓中的四神圖畫,證明道教四神崇拜確實由來已久。 此錢是典型的宮廷節(jié)慶錢,而且是契丹早期的節(jié)慶錢。自圣宗末年佛教在契丹已成壓倒其他宗教的教種,因為歷代皇帝太后的推崇,佛教已滲透到契丹社會,包括皇室在內的各個方面。這個時期出現銘鑄道教四神的宮廷節(jié)慶錢的機遇幾乎為零。圣宗之前使用“大遼”國號的僅有太宗(938-947年使用),世宗(947-951年使用),景宗(969-982年使用)三朝。 三朝中惟有太宗朝自太祖開疆辟土甫定版圖后,整治吏治,改革政體,鼓勵農桑,養(yǎng)精蓄銳十年,到天顯十三年,契丹又得到富庶的燕云十六州。這時契丹南有兒朝大晉作為屏障,內有屬國六十倚為耳目,境內上下一心,吏治清明,農桑發(fā)達,貿易繁榮,萬國來朝,奉為上國。太宗在938年建國號“大遼”正體現了“蕃漢一家”的現實。在此時鑄行“大遼永安背四神圖”錢,可謂機緣契合,順理成章。 遼太宗耶律德光把四方保護神四象的形象刻到祈保大遼永遠平安的節(jié)慶錢上,應不足為奇。正說明他作為一代明君具有居安思危的眼光。正是因為有此遠慮,十年中,厲兵秣馬,聚草屯糧,殫精竭慮,一刻也不敢松懈,才能在晉出帝不自量力叛遼時一舉將其滅亡。 此枚“大遼永安背四神錢”真實地記錄了遼太宗在國力極強盛時居安思危,厲精圖治的史實,實該說是彌足珍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