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古今——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設計手記

《中國金幣》總第36期 14-09-12 16:37:40 中國集幣在線 發(fā)表評論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主要由殷墟出土的系列青銅文物構成,其中鼎、尊、觥、盉、罍的組合包含了從炊器、食器、酒器到水器等不同功能的青銅器,可以說涵蓋了大部分品種和用途的古代青銅器物,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當時青銅器鑄造的整體水平,也從側面展現(xiàn)了當時的燦爛文明。

    每一組的青銅器金銀紀念幣,都有各自標志性的主體結構貫穿,從前兩組來看,第1組的上下結構、第2組的下方對稱結構,都突出了青銅器主體的精美,從而起到良好的烘托輔助作用。所以在第3組的設計中,我也尋求著一種新的主體結構,經(jīng)過反復推敲,我還是保留了第1組方案中那種橫向展開的感覺,因為那是一種莊嚴的感覺,在我看來,似乎帶有王者之氣,完全對稱的構圖形式非常吻合青銅器這一器物所傳遞給人的感覺。我將每一個器物的紋樣進行提取,如拓片般平面化地展現(xiàn)在背景中,但簡單的重復會造成視覺疲勞,所以在剩余空間里,我要盡量創(chuàng)造出與前兩組不同的氣質(zhì)來。與第1、第2組不同的是,我采用了縱橫交錯的構圖形式,在橫向底紋的基礎上,添加了縱向延伸的塊面,這樣的交錯構圖形式,使畫面顯得較為穩(wěn)固,就如同互相穿插的卯榫結構一般,有種互相依靠、互相借力的感覺。同時,借這種構圖形式,我想傳達出“縱橫時空”之感,那是因為每一件珍貴精美的器物,都是經(jīng)歷了千年的滄桑,才拂去厚重的塵土,展露于世人眼前,所以此處的一縱一橫,暗喻了這一概念,也與第1組天地之間的概念形成了些許呼應。當我們在各地博物館看到這些器物時,當我靜靜地觀察一根根紋理時,耳邊似乎會響起一些聲音,那仿佛是千年之外的聲響,是馬蹄聲、交戰(zhàn)聲、樂器聲、吟唱聲、鑼鼓聲等匯聚起來的聲音,進而眼前也會漸漸產(chǎn)生一些圖像,栩栩如生,而范圍就圍繞在這一尊鼎,或是其他青銅器物的周圍。仿佛這些滄桑的器物,就是古今之間的傳遞者,背負和記錄著大量的信息,當一個接一個的王朝相繼逝去之后,在沉睡多少個世紀之后,被逐一喚醒,慢慢地向后人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7.776克(1/4盎司)金幣畫稿

    在設計過程中,我的腦海中總是會反復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和聲音,我固然不可能將所有我感受到的、我聽到的以及我想到的東西都呈現(xiàn)在畫面之上,但在這圓形的掌中空間之內(nèi),我需要營造的就是這樣縱橫古今、穿越千年的時空。由于不同器物所占畫面比例不同,所留出的空間也不一樣,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由于主體架構是不變的,所以前方大小不一的主體形象會對后方的圖形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干擾,反之,后面的形態(tài)也會同樣反作用于前者。這樣一來,竟然全盤否定我前面的所有想法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31.104克(1盎司)銀幣畫稿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1公斤銀幣畫稿

    此時一個艱難的十字路口出現(xiàn)在我眼前,是繼續(xù)還是另謀方向,需要我做一個決斷,最后我還是保留了原先的設計想法。我在電腦上對上下左右、長短寬窄做了細致入微的擺放與嘗試,這個過程顯得異常枯燥與漫長,但又非常關鍵。我清楚地意識到,這樣的挑戰(zhàn)有時對于自己來說,會讓自己變得更為精神亢奮。記得在當時的圖稿修改過程中,除了睡覺之外,其余時間我都在思索與嘗試。經(jīng)過不斷的反復,我極力保留的縱橫構圖形式終于成型了。最終的設計圖稿,較好地還原了我當初的想法,較前兩組設計有所改變,但也不顯得突兀,能夠融入整個系列中,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繼承了前兩組的風格與脈絡,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起到一個承接的作用,這也是我在設計過程中,反復思考和注意的一點。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155.52克(5盎司)金幣畫稿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155.52克(5盎司)銀幣畫稿

    在調(diào)整完主體結構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別設計各個器物的背景圖案。雖說每一個器物自身都擁有完美的圖紋,但要合理地整理出這些圖案,并將其和諧地融入背景之中也絕非易事。首先,我大量地尋找各個器物表面圖紋的拓片。由于一些器物周身皆布滿了反復的饕餮紋樣,所以必須挑選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組來展現(xiàn),以求能凸顯每一個器物自身的個性特征。另外,有些器物本身的圖案只適用于該器物的獨特造型,也就是當時的“設計師”所打造的專屬于該器物的表面紋飾。如果直接運用,會顯得格格不入,畫面效果也會非常奇怪,如在后母戊方鼎這枚幣中,如果直接套用其表面的對稱圖紋安置于背景之中,前方的巨大方鼎會使露出的底紋變得呆板且缺乏變化。我在后期的調(diào)整中,特意把其中的一組圖案上下翻轉了一下,以尋求突破,按理說器物本身的圖案該是怎樣就應怎樣,不能隨意改動,但是此處的背景圖文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羅列與呈現(xiàn),而是一種烘托,也是畫面構成的元素。它并非是教科書式的嚴謹圖案考證,不容許一絲一毫的改動,有些圖紋甚至可以打散重組,只要是畫面構圖的需要,如同第1組的部分設計一樣。再如人面龍紋盉的設計,在器物上你是無法找到背景中的紋飾的,而本身的圖紋也無法運用到背景之中,因此我大膽地提取并組合了器物表面富有代表性的一系列紋樣,使得畫面更合理也更鮮明地傳達了人面龍紋盉圖案的特點。這是現(xiàn)代人運用現(xiàn)代設計語言重新闡述,解構古代的藝術樣式。其實這樣的手法在當今的設計界中已經(jīng)被多次演繹,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對于“MR CHAN 陳茶館”標志的經(jīng)典演繹,就是典型范例。這樣一來,許多古代的經(jīng)典元素,經(jīng)過現(xiàn)代手法的提煉和演繹,能更好地為當今的時代所接受,我想這就是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力。(作者單位: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