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1909年師圖桑岡果木“大頭獅”正背面
圖2 1909年師圖桑岡果木“小頭獅”正面
1909年師圖桑岡果木正背面紋飾示意圖
■上海 耿毅
藏族崇獅習俗由來已久,它與佛教文化的傳入有著密切關系。比如“獅子吼”即喻示佛陀弘法的無畏廣博,又多見于諸神佛的坐騎,如文殊菩薩、多聞天王、丹堅護法等等。
其實,藏地原本沒有獅子生活,由于外來文化的交融,使得獅子形象很早就在西藏地區(qū)受到重視,與之有關的傳說寓言也非常多。在著名寓言《咕咚》中,作為百獸之王的獅子,在動物們奔走相告疑慮驚慌之時,只有它知道“咕咚”是木瓜掉進水里發(fā)出的聲音,體現(xiàn)了獅王的威武冷靜和智慧豁達。通過建筑、雕塑、繪畫、舞蹈、藏戲、宗教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崇獅文化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延續(xù),也成為了西藏人民善良勇敢的象征。
清朝宣統(tǒng)元年(1909),“獅子”作為主要圖案,被運用在了一系列錢文設計上。當年制造的幾款銀幣和銅幣,自誕生以來也一直是藏幣收藏中的焦點,本文主要談談其中更為稀少的一兩形制銀幣——獅圖“桑岡果木”。(圖1)
“桑岡果木”即“一兩銀元”的藏語發(fā)音。獅圖“桑岡果木”是西藏地區(qū)首次使用機械制造的帶有雄獅圖案的大型銀幣,其直徑約35毫米,厚約2.2毫米,光邊。正面中間圓圈內一頭健碩威武的雄獅回首作吼狀,似威震一切邪魔歪道,圈外環(huán)繞八個等分的蓮花瓣輪廓,每個花瓣內都有藏文,順時針依次排列為“甘、丹、頗、章、卻、列、朗、杰”,意為“甘丹圣殿,戰(zhàn)勝四方”,表達希望威德遠播四方的一種愿景。背面中間為“如意寶”圖案,其外環(huán)繞手寫體藏文紀年15饒迥43年銀一兩(“饒迥”相當于“甲子”六十年,第一個饒迥始于公元1027年,此處計算后即公元1909年),外圍同樣環(huán)繞八個等分的蓮花花瓣輪廓,帶有宗教紋飾寓意的八吉祥圖案順時針排列其中,近外廓處和正面一樣有點狀圓圈環(huán)繞,反映出濃郁的藏族風格和傳統(tǒng)特色。
在清朝“元兩之爭”的背景下,西藏地區(qū)也嘗試實行幣制改革,并陸續(xù)購置造幣機器,告別了長期依靠手工打制錢模、剪片等傳統(tǒng)制幣歷史,逐漸步入了以人力、水力為動力的機械化制幣階段。其采用高純度的紋銀為主要原料,熔化后制成銀坯餅,以人力驅動機械制造銀幣。相比之前漫長的打制幣歷史,工藝技術已有實質提高,但尚處于半機械化制幣的過渡階段,造幣工序繁多而產量低下,工作模較多而缺少邊齒沖壓工藝。因此,盡管此品種制造時間不長,卻產生出豐富的版別和細細目。通過大量實物觀察和資料對比,按獅圖樣式可分為兩個大類,一類為“大頭獅”,獅頭碩大鬢毛粗密成回首狀,另一類鬢毛較稀,獅頭明顯偏小,作回首狀且微微上仰,故稱其“小頭獅”。(圖2)以此兩個大類衍生出來的主要版式可歸納出十余種,而實際依然存在局部紋飾、暗記、修模等細細目的變化,可見當時除了帶有試造性質的嘗試外,模具的損耗也確實比較嚴重。
由于一兩形制并不符合西藏地區(qū)長期以來流通銀錢的使用習慣,當時主要作為地方政府及貴族貯藏使用,之后在1914年、1918年、1919年斷斷續(xù)續(xù)還有極少量制造,獅圖形象不盡相同且更為稀少。
綜上所述,獅圖“桑岡果木”的設計制造特色鮮明,集多項創(chuàng)舉于一身,其誕生在特定歷史節(jié)點及較少的存世量,無疑成為西藏錢幣中的名譽品種。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