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日軍侵華罪行的“征支紀念”幣

17-08-18 10:21:10 中國集幣在線 發(fā)表評論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1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2

■上海 姚旭東

  今年適逢“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80周年,筆者將收藏過程中遇到的兩枚日本昭和拾貳叁年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支紀念”幣曬出來,供大家品賞探討,以期能拋磚引玉。

  如圖1所示這枚銀幣,重26.58克,直徑39.25毫米,厚2.6毫米,為白銀鑄造而成,聲音與普通銀元無異。該幣正面圖案:上刺刀的步槍(即著名的三八大蓋)和軍刀交叉、中間上方一頂鋼盔,“征支紀念”四字由右至左鑄在兩邊,上下各鑄一行環(huán)形文字,上邊是“昭和拾貳叁年”,下邊為“上海派遣軍從軍”;背面卻是孫中山像銀幣(船洋)。背面的帆船圖案,當是“征支紀念”的一種版別。

  如圖2所示這枚銅幣,重量25.74克,直徑39.2毫米,厚度2.6毫米,聲音純正,品相質地、手感都與普通銅元差不多。該幣正面與圖1所示銀元正面雷同,充滿了侵略氣焰,軍刀和步槍呈“X”形狀交叉排列,交叉部位的上方是一個日軍鋼盔,圖案右邊有“征支”二字,左邊有“紀念”二字,幣的上半弧鑄有“昭和拾貳叁年”,下半弧則有“上海派遣軍從軍”字樣,均為繆篆繁體漢字。不過,該銅幣的背面卻是流通版袁像銀幣(俗稱袁大頭的老銀元)背面的嘉禾圖案。然而與正版袁大頭的嘉禾幣面仔細對比,卻發(fā)現(xiàn)并非原模所鑄,而是另外雕造的模版,其字口明顯不同于官版的嘉禾圖。鑒于正面的“征支紀念”幣面是有內齒的,與嘉禾幣面完全協(xié)調一致,因此有理由認為這種配置才是其本來的設計思路,而帆船幣面只是將造幣廠中現(xiàn)成的鋼模直接拿來使用而已。

  翻查該幣發(fā)行背景:昭和拾貳叁年,是昭和拾貳年和拾叁年的合稱,即1937年和1938年。1937年8月13日,日本“上海派遣軍”以8月9日日本官兵2人在上海虹橋軍用機場被擊斃一事為借口,出動大批海陸軍和飛機進攻上海,是為“八一三”事變(日方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戰(zhàn)爭爆發(fā)當日上午10時位于閘北的上海中央造幣廠完全停工,之后工廠被迫內遷武昌。由于事起突然,而交通受阻,設備物料很多無法運往武昌內地,一些機器及造幣原料滯留在老廠房。至10月27日,中央造幣廠廠區(qū)被日軍全部侵占,滯留的物資也就悉數落入日寇之手。

  初時日軍在此堆放武器彈藥,作倉庫用。同時日本的“上海派遣軍”為紀念“征服支那”, 強令造幣廠中的工匠技師為其設計雕造了一具占領軍文字圖案的銀幣鋼模,利用廠里遺留的船洋背面鋼模并另外雕造了袁大頭背面的嘉禾幣模,以及為數不少的白銀原料,鑄造了數個版本的“征支紀念”幣,發(fā)給那些于1937—1938年間參加“上海派遣軍”對華作戰(zhàn)的日軍官兵,這其實是當時日本軍方特制的慰問幣(或稱賞錢)。等到廠里的白銀原料都用完后,再使用銅料繼續(xù)鑄造,直到把廠里的銅料也耗用殆盡為止,因此“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支紀念”硬幣,分為銀、銅兩種質地。

  在此之后廠區(qū)被徹底當成械彈倉庫,直至1939年底該廠被日本海軍改建成駐華艦隊的司令部。由于 “征支紀念”幣存世量稀少,有專家認為: 這只是利用造幣廠中遺留的銀銅原料鑄造的,純是掠奪性質,本來鑄造量有限。而銀銅大幣完全可以入市流通使用,且銀幣還會被熔解以作他用,而戰(zhàn)爭到了1944年以后,日本國內吃緊,物資非常匱乏,大量金屬物件被取材以作軍品,此時這些銀銅幣的結局自然不問可知。只有在我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還會在民間有極少數量的實物留存至今。

  此類幣在林國民所著《中國金銀幣目錄》一書第292頁可查到,該幣制于1938年,有兩種版式:一正面為征支紀念背船洋帆船圖樣;二正面為征支紀念背面為袁大頭嘉禾一圓圖樣。世事如煙云,淞滬戰(zhàn)爭的炮聲和火光已過去八十年了,但日本上海派遣軍鑄造的“征支紀念”幣仍留存下來,作為日本發(fā)動這場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見證給世人以警示。今天重新來品鑒回味這些幣章中蘊含的抗戰(zhàn)烽煙,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因此寫下此文以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80周年。

來源:收藏快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