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紋并非爐別標記 |
發(fā)布日期:09-05-27 14:17:1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董良義 |
開元通寶錢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鑄造,在唐代先后鑄行了200余年,鑄量巨大。開元通寶錢背上多鑄有月紋。 對于月紋來源的著述,最早見于唐代學者鄭虔著《會粹》謂:“(歐陽)詢初進蠟樣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跡,故錢上有掐文。”北宋學者劉斧著《青瑣高議》則謂:“開元通寶……是唐明皇開元年號所鑄,背上有半月手甲文,俗謂是楊妃甲痕。”甲痕說還見于一些其他歷史典籍,明顯具有民間傳說的味道,當不可信。清代嘉慶年間學者翁樹培所著《古泉匯考》則指出:“甲痕……更屬以訛傳訛……不免于荒謬耳。”“當是鑄錢者私為標記耳。” 但再想一下,唐代的著作記錄當朝的事情,也許不會純是無中生有,可能也是有依據(jù)的。在王權(quán)社會,皇帝皇后是至高無上的,做的事說的話那是圣旨懿旨,即使錯了也要絕對執(zhí)行。也可能真的是某皇后在錢樣上掐了一下,那就無人敢動了,只能照此鑄錢,這也許就是月紋之濫觴。 現(xiàn)代泉界則認為,開元通寶錢月紋系各個鑄爐的標記,它與其他記號如星紋、云紋、鳥紋一樣,均為爐別標記,以做質(zhì)量驗證的憑證。此說現(xiàn)已深入人心,被絕大多數(shù)學者及藏家認可,似無爭議。但仔細推敲,此說漏洞也不小。自中唐始,開元錢大部分都鑄有月紋,一般的形式是錢背穿上仰月,穿下的較少,其他位置的更少。其次是面星紋,多在通下,錢背及其他位置的稀少。也有孕星、多星、祥云等,但罕見。若是爐別標記,應該有更多樣的紋識、更多種位置,且都應有一定的數(shù)量,才能分清爐別。而大多數(shù)的錢是背穿上仰月(初唐則絕大多數(shù)沒有標記),難道偌大的一個國家用的錢,大部分由一座鑄爐鑄造不成?這顯然違背常理。 圓錢上出現(xiàn)紋飾,最早始于漢半兩錢,現(xiàn)代學者也解釋為爐別標記。半兩的標識多為豎劃,其次是星紋等,位置多在錢面穿上下,但有標識的錢很稀少。筆者從2萬余枚漢半兩錢中只揀出有豎劃的10枚,面星的8枚,其他標記的6枚。有標識的僅占千分之1.1,絕大多數(shù)的錢沒有標記,這又如何區(qū)分爐別? 那么古錢上的紋識又如何解釋呢?古今學者一致認為,外圓內(nèi)方的古代鑄幣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此觀點首見于文籍的是西晉學者魯褒的《錢神論》:“錢之為體,有乾坤象,內(nèi)則其方,外則其圓。”既然錢是天地的象征,那么天地之間,沒有比太陽月亮更引人注目、使人敬畏的了。在象征天地的古錢上鑄上日(星紋)月是最順理成章不過的了。而錢面鑄上太陽(星紋),錢背鑄月亮,正是晝夜交替自然規(guī)律的真實反映(錢面代表白天,錢背表示晚上)。除了日月之外,天上顯見的當然還有星星、云彩、飛鳥,所以也有時也在錢幕上出現(xiàn)。 筆者以為,古錢上的月紋就是月亮圖,而星紋是太陽圖;錢幕上出現(xiàn)的多星點如北斗等才是星星圖。錢幣上的太陽月亮圖,應是反映了古人對日月的崇拜和敬畏。而錢幣上的星星、祥云、瑞雀等圖紋,亦都是古人所見天地之間物象的真實反映,也表示了祥瑞的含義,并非用于區(qū)分爐別。 日月紋常見于以后各朝錢幣,特點是紋識更大更標準。如五代唐國通寶背日,北宋元豐通寶背日月,南宋紹興元寶、淳熙元寶背日月,清代咸豐大錢背日月(由于有背文紋識較。┑,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西藏銅幣上還鑄有日月圖,所表達的意義清晰明了,不言而喻,更非爐別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