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泉軒
夫金承遼制,宣示存在,皇權(quán)名片,改元鑄錢。歷九帝,117年,紀元改元22次,皆有方孔銅錢母樣遺世。或初樣,或雕母,或鑄母,由淺入深。且鑄之必精,工藝超俗。書體多名家真跡,字字珠璣,或楷或篆,金帖照人。何也?漢家輔佐,漢化之深也。限于銅材所囿,乃行銀、鈔、錢并舉之策,然終累錢荒所敗。試析之。
一,初期銀錢并行。太祖至熙宗(1115——1141)沿用宋錢,銀兩,并開鑄新錢,可見連續(xù)初樣。例,國號大金,年號天輔、天會、天眷、皇統(tǒng)。金泉一改遼風,絕罕平漫錢背。雖存內(nèi)外郭缺乏幾何式方園,但面背外郭,必與地章形成垂足;內(nèi)穿四側(cè)面,必然對面平行修正利落。初樣略薄,略粗;后母漸厚,漸精。如天輔樣與貞祐母,差別明顯。
立國必鑄新錢。金國通寶,似應為迄今所見金代唯一國號魏體金樣。
二,中期,推行交鈔。自海陵遷都進北京改元貞元,至宣宗貞祐(1153——1216)。貞元二年(1154),戶部尚書蔡松年恢復鈔引法,始置鈔庫。令“七年為限,納舊易新”。類有兩種,大小鈔并行。大鈔面值一至十貫文;小鈔面值一至七百文。
—此為迄今查到的文字記載及僅存實物。至于何時始行鈔引不得而知;蜓赜盟我O群箬T有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崇慶、至寧、貞祐母樣。
因戰(zhàn)事頻起,軍費劇增,財用困窘,或海陵起,采大宋通行慣例,始印關子交鈔。后漸貶值,物價高啟。
大定十九年(1189),世宗罷交鈔十年為限,為永久通用。破損舊鈔可以舊換新,并加蓋押印。
。ㄒ匀A夏收藏) 承安二年(1197),章宗鈔法改革,以舊易新,始收工墨費,12文/貫。
三,末期,錢制崩壞。宣宗興定起至哀宗天興(1217—1232)鑄錢衰止,交鈔爛停,寶會無信。僅稀見興定、正大、天興銀錢,或兼充銀樣。
天興寶會是以銀本位為計值單位的銀鈔。據(jù)說面額為1---4錢。成為金代皇權(quán)及其交鈔退出歷史的標志。金朝降將耶律楚材說,“以至萬貫唯易一餅”。金末民力枯竭已甚,當為史鑒?蛇!民國末,亦在重蹈覆轍矣!后發(fā)遼沈等“三大戰(zhàn)役”時,則凸顯民心向背。
于今,大開發(fā)雖未完結(jié),出土新品尚未窮盡。但金代錢幣按年號點數(shù),輪廓業(yè)已清晰,體系已露端倪。綜上可證,金代鑄錢脈絡可循:
首先,金承遼制,宣示存在,立國改元必鑄方孔銅錢。無腳名片走千家,改天換地喻萬民。金融大計,皇權(quán)在茲,章宗尤甚,由是奇葩頻出,泉苑增輝。
其次,折當可簡,按需續(xù)鑄。年號元、通、重寶,參差不齊,或為常態(tài)。金銀銅并鑄,各有所用。
最后,銀、鈔、錢,并行,緩急調(diào)控,平戰(zhàn)相應。權(quán)錢未見當千,濫觴或為平緩,但交鈔運行上下其手,信譽掃地矣!雖如此,金泉依然不失中華鑄幣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