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 葉真銘
銅元俗稱銅板,是晚清民國時期鑄行的新式貨幣。與古代流通使用的圓形方孔錢不同,銅元中間無孔,采用機器鑄造,圖文并茂。銅元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tǒng)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chǎn)的新階段。我國銅元誕生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末年新疆省也開鑄銅元,“新省·光緒元寶”銅元是新疆最早的銅元。
晚清時期,因銅價上漲,鑄錢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各地鑄錢局相繼停鑄銅錢,市面出現(xiàn)了“錢荒”現(xiàn)象。民間紛紛毀錢為銅,錢荒問題更加嚴重。市面流通貨幣不足,商品流通和社會經(jīng)濟活動受阻,商民俱困,危及國家稅收和社會穩(wěn)定,鑄錢匱乏導(dǎo)致的貨幣危機,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滿清政府統(tǒng)治面臨的最大威脅。為緩解錢荒,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省仿香港銅輔幣——銅仙式樣,鑄造圓形中間無孔的新式貨幣——銅元。銅元鑄造精良,圖案精美,外觀整齊,使用方便,頗受商民歡迎,迅速代替銅錢流通于市面,全國各省競相仿效。受內(nèi)地影響,地處邊陲的新疆省也不甘落后,積極跟進,以內(nèi)地銅元為藍本自鑄銅元。
新疆省開鑄銅元的時間,史籍無載!缎陆畧D志》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新疆藩司王樹楠開鑄面文“新疆通用·宣統(tǒng)元寶·當(dāng)紅錢十文”銅元,F(xiàn)今存世有“新省·光緒元寶”銅元,雖不見于史書記載,但從錢幣面文看,其鑄造時間無疑要早于“新疆通用·宣統(tǒng)元寶”銅元。學(xué)界一般認為,“新省·光緒元寶”銅元大約是在光緒三十三、三十四年(1907—1908)間,由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城外水磨溝機器局內(nèi)設(shè)的銀元局試鑄的,是新疆最早鑄造的機制銅元。
“新省·光緒元寶”銅元,紅銅質(zhì)地,直徑28毫米,厚2毫米,重9—10.1克左右。幣正面珠圈內(nèi)有“光緒元寶”四漢字,中心為一朵六瓣花飾;珠圈外上緣有漢文“新省”字樣,左右兩側(cè)各有一五瓣花星,珠圈下緣鐫漢文面值“市銀×分五厘”六字。背面鑄有蟠龍紋,龍身盤空向下,周身祥云環(huán)繞,底部有海水紋飾(見圖)!靶率 す饩w元寶”銅元正、背面均無維文,這在新疆錢幣中是比較少見的。
近代內(nèi)地銅元一般與制錢掛鉤,面值為“當(dāng)制錢××文”。而“新省·光緒元寶”銅元較為特殊,它是一種與銀兩制度掛鉤的銅元,F(xiàn)今所見,“新省·光緒元寶”銅元面值有兩種,分別為“市銀一分五厘”和“市銀二分五厘”。先試鑄的是“市銀一分五厘”銅元,即每100枚抵湘平(晚清新疆通用湘平)白銀1兩5錢,每枚銅元折合紅錢6文。在流通使用時,與銀兩、紅錢換算不方便,不受商民歡迎。故不久又試鑄“市銀二分五厘”銅元,圖案、文字、重量、直徑都與“市銀一分五厘”銅元相同,只是將“一分”改寫為“二分”,每100枚抵湘平白銀2兩5錢,每枚銅元折合紅錢10文,因比值過大,仍然不受歡迎。因此試鑄一批后就停鑄了,鑄造數(shù)量不多,流通時間不長,如今存世實物已較難尋覓!靶率 す饩w元寶”銅元鑄造工藝不精,文字圖案重影、位移、漏打等現(xiàn)象較為常見;鑄幣機器壓力不足,圖文印花較為浮淺,流通使用中容易磨損,故存世的實物圖案文字大都模糊不清,圖文清晰、品相完美的非常罕見。
“新省·光緒元寶”銅元是珍貴的新疆錢幣,它見證了晚清新疆錢幣鑄造工藝近代化發(fā)展的歷史,具有相當(dāng)高的收藏價值,值得珍視。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