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面四決”淳祐通寶暗藏戰(zhàn)史玄機 |
發(fā)布日期:12-07-25 08:39:0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周泰宇 |
這枚淳祐通寶光背當二錢,鑄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間(1241—1252)四川著名軍事家余玠抗擊蒙古軍時期。該幣直徑2.55厘米,厚約0.12厘米,重7.8克,白銅質(zhì)褐紅綠銹入骨,流通磨損自然古樸。華光譜《中國古錢大集》在該幣拓圖旁批注:“嘉祐通寶背無文錢,系初期試鑄各型錢,不久即改鑄當百大錢,此類品停鑄,故存世均少”,“淳祐通寶背無文折二錢,一級(特大珍品)”。該錢錢文書風、制作風格與其同類折二錢吻合,不同的是“四決”紋鑄于錢面穿上,且背無內(nèi)穿廓平夷似“汪洋”,為迄今筆者所僅見。 該錢“面決背夷”的獨特特征,經(jīng)筆者考證其歷史背景,竟然暗藏了當時主鑄者南宋理宗詔命的著名軍事家余玠出鎮(zhèn)四川抗擊蒙古軍戰(zhàn)史玄機。 四決紋的運用,源于秦半兩方孔錢。據(jù)錢幣專家考證,秦半兩重12銖,直徑12分,方孔的長、寬各6分,以方孔的四角為起點,分別延長孔邊,射線交于外圓,各起點到交點的總和為12分。這些數(shù)字都是“6”的整數(shù)倍,而“六”又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shù),說明它和陰陽五行思想有密切的聯(lián)系。該錢面鑄“四決“紋,正反映了這種寓意!八臎Q紋”在隋唐以后的錢幣上逐漸消失,僅在“熙寧變法”的熙寧通寶小平錢上出現(xiàn)過,曾有學(xué)者考證其為宣揚“變法”。淳祐通寶折二光背錢的背“四決紋”由背面走向該當二錢的錢面,無疑是突出在蒙古軍進攻四川時,向世人宣揚陰陽說中的“窮則變,變則通”和“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人”等辯證思想。同時,該錢“四決紋”的數(shù)字“四”,則體現(xiàn)了陰陽五行密不可分的周易八卦“四”的寓意:“四”與先天震卦對應(yīng),蘊涵奮起、積極向上、茂盛等意;后天八卦中的“四”,與巽卦對應(yīng),蘊涵自由活潑、滲透、變動等意。而該錢背面的穿無廓,則暗指蜀地無軍事抵抗之城廓,因古代人常以諧音寓事理,此“廓”不僅同音而且同字,其用義便昭然天下了。 因此,從該淳祐通寶面“四決紋”的更改其設(shè)計試鑄,可以看出當時四川著名軍事家余玠“求變”用心之良苦,擊潰蒙古軍的決心之宏大,只可惜他的滿腔熱血付之東流了。據(jù)《辭!贰坝喃d詞條”等資料介紹,余玠,南宋大臣,蘄州(今湖北蘄春南)人,字義夫,出生寒士。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汗窩闊臺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宋戰(zhàn)爭,曾數(shù)次攻入四川境內(nèi),大肆燒殺擄掠,如入無人之境,給社會經(jīng)濟造成嚴重毀壞。1242年,余玠向宋理宗趙昀主張糾正輕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