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十兩砝碼銀錠賞鑒 |
發(fā)布日期:11-11-11 08:38:2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 |
近日,筆者從一位藏友手中看到一枚明代十兩砝碼銀錠,品相完好,銀錠底部還有一處檢驗銀的“驗槽”,令筆者大開眼界。 銀錠作為流通貨幣,從漢代開始就有,但是由于數量較少,故流通不廣,銀錠大放異彩的時期卻是在明清時期,并以“兩”作為單位,合稱“銀兩”。當然這里的“兩”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銀的成色也不盡相同。除了“銀兩”外,還有一個更為文雅更為標準的詞匯——“紋銀”,這是清代對足銀的官方稱呼,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相當于現在的“925”千足銀。而以當時的冶煉水平,即便是紋銀離千足銀還是有些誤差。因而紋銀并非真正的銀兩,而是用于折算各種成色的金屬銀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即虛銀兩,也稱“足紋”,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標準。 這枚銀錠造型雅致大氣,銀色白潤而沉穩(wěn),銀質綿密,氣孔中微露寶光之氣,再加上經過多年的流通和氧化,已經形成了一層漂亮的包漿。銀的成色基本上在九五以上,這是市面上作偽鍍銀所不能偽造的。雖然中國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fā)行都沒有統(tǒng)一嚴格的規(guī)定,允許官宦門第和貴族富商自由鑄造,但一般來講,特別是清代以前,銀錠的造型卻基本只有幾種:漢代銀錠的器型為餅狀;唐代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宋代銀錠的器型以鋌為主,與唐銀相比形態(tài)變寬、變厚,正面四角微翹,呈砝碼形,兩頭兩個圓弧成束腰形;遼、西夏、金的銀錠器型與宋差不多;元代銀錠的器型與宋出入不大,無銘文錠的區(qū)分是周緣翹起,中間內凹,多數元錠沒有銘文;明代銀錠的器型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加突出,形成一個雙翅。所以,藏友手中的這枚銀錠很有明代大翅銀錠的特征。 不管是明代的官銀元寶還是清代的紋銀,都是作為一種對照,用以評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銀和銀兩。所以明清兩代由官府鑄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銀錠又稱砝碼錠,或稱共議十足銀,后來一些商會組織憑信譽鑒定并打有標記的銀錠也稱砝碼銀,多數每錠重十兩,成色能夠達到98%至99%。這枚十兩銀錠重有364.9克,與現實生活中的“斤兩”相差很大。據藏友解釋說,“兩”作為虛銀存在,不同的鑄銀單位“兩”也會有不同,以清代為例:用作官庫收捐納稅標準的庫平銀一“兩”為37.31克,用作征收進出口貨物關稅標準的關平銀一“兩”約合37.68克,而用作征收漕糧折色的漕平銀一“兩”約為36.66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