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漳字錢淺說 |
發(fā)布日期:08-11-11 09:05:14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清康熙皇帝在位61年,先后設(shè)有21個錢鑄局(另有24、25個錢局之說)鑄造康熙通寶。在這21個鑄錢中有一種“寶漳”局康熙通寶,是迄今有史可查的福建漳州最早的鑄幣,它的鑄行,與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的這段歷史息息相關(guān)。 漳州地處我國東南邊緣,山川阻隔,交通閉塞,遠離政治中心,歷史上中州的動蕩和外族入侵,對漳州的影響較小。從漢、唐及至明末漳州一帶使用的大多為中原中央政權(quán)發(fā)行的貨幣,未有自行鑄造貨幣。明隆武年間,漳州月港興起,由于海外貿(mào)易繁華,外國銀元開始大量流入漳州。這時,民間出現(xiàn)了仿造“番銀”所鑄造的貨幣。 明末清初,鄭成功軍隊與清廷在閩南沿海對峙拉鋸近40年,由于年年戰(zhàn)亂,福建的社會經(jīng)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此時清政府重兵駐扎于閩南一帶,因此急需發(fā)行貨幣,用于籌集軍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巡撫奏準在福建鑄造“寶漳”局康熙通寶錢。該錢面文對讀“康熙通寶”,背滿、漢“漳”字,錢徑28毫米,穿寬6毫米,重4克-4.9克。
康熙鑄錢背面記地大多以省級為名,“寶!本挚滴跬▽氃诳滴趿辏1667年)就已經(jīng)鑄行,為何在有了福建省局鑄錢后,又加鑄了漳州府局制錢,這與300多年前清政府收復臺灣不無關(guān)系。漳州地方學者認為,寶漳局康熙通寶鑄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停鑄,而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者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作為清政府收復臺灣的前沿陣地,在當時的閩南重鎮(zhèn)漳州鑄行錢幣,其軍事目的十分明顯。1680年康熙漳字錢鑄行,正是“三藩叛亂”平定后清政府集合力量攻臺之時,1681年,康熙認為進取臺灣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逐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專征臺灣。施瑯“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加緊進行攻臺的各項準備工作。1683年,施瑯率部從漳州東山出發(fā)攻克澎湖后,在臺灣的鄭克爽見大勢已去,率眾歸順清朝。這段時期,康熙漳字錢的流通對緩解清軍錢糧緊張,穩(wěn)固軍心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寶漳局康熙通寶鑄有黃銅、白銅兩種質(zhì)地,背面“漳”字還有多種書體之分。這些不同版別的寶漳局康熙通寶錢是錢幣集藏者苦苦搜尋的對象,尤其是楷“漳”等版別更是錢幣中的珍品。 |
上一篇:香港早年發(fā)行的二枚硬幣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