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使用帝王年號為紀年,是從漢武帝劉徹登基稱建元元年(前141年)開始,至袁世凱竊國稱帝“洪憲”年號(1916年)結束,綿延2000多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使用過709個帝王年號,包括帝王更替、起義政權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反叛勢力等政權。
在700多種帝王年號紀年中,兩個以上帝王重復使用同一年號的有173個,占總數(shù)24%。其中重復使用5次以上的有17種,如“太初”年號先后被漢劉徹、十六國前秦苻登、西秦乞伏乾歸、前涼禿發(fā)烏孤和南朝劉邵等使用過,時間跨度前后557年。重復使用最多的年號是“建興”,先后被三國劉禪、西晉、十六國和渤海國王等11個帝王使用過。
帝王年號一般由2個字組成,少數(shù)有3、4字組成,最多的由6個字組成,如西夏趙元曇的年號“天授禮法延祚”,惠帝趙秉常年號“天賜禮盛國慶”等。帝王年號的內(nèi)容,一般為祈求吉祥,希圖國泰民安,如“大順”“永興”“永昌”等,還有顯示皇權天威的,如“天圣”“天命”“天顯”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起義軍李文政權的“天真混”年號,較為怪異,真是匪夷所思。
歷代帝王對于年號的命名極為重視。一般先由有關部門提出,大臣審議,最后由帝王欽走。帝王紀年確定后,若遇重大事件或重大紀念,有時會改元。如漢武帝劉徹,把始封泰山那年定為元封元年。公元229年,有人向吳主孫權報武昌出現(xiàn)黃龍,于是就定該年為黃龍元年。過了10年,又有人報見到珍禽,孫權就改元赤烏。也有見自己的皇朝難以維持,以更新年號希圖改變垂危命運的,如陳后主臨亡前兩年,將“至德”改為“禎明”。
使用帝王年號最多的是北宋仁宗,在位41年,使用過“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及“嘉祐”等9個年號。使用時間最長的帝王年號是清玄燁的“康熙”,歷61年。最短的是清末的“祺祥”年號,這一年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7月26日擬定,但在同年10月初即被慈慈禧明令廢除,僅歷69天,致知清代尚有“祺祥”年號者不多。
我國最早的年號錢,是十六國時期的成漢李壽在漢興年間(338~343年)鑄造的“漢興”紀年錢,上鑄“漢興”二字,有橫、直兩種。紀年錢較有帝王年號晚了5個世紀,它是錢幣形態(tài)發(fā)展的一個進步,對后人研究錢幣開了個方便之門,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鑄錢的年代。
我國古代的紀年錢共有160多個,其中北宋南宋鑄有45種紀年錢,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北宋仁宗共鑄有9種年號錢,分別是“天圣”“明道”“景祐”“康定”“慶歷”“至和”“皇祐”和“嘉祐”,是帝王中鑄年號錢最多種的一個。其次是南宋理宗、鑄7種年號錢。少數(shù)民族政權中,鑄年號錢最多的是遼道宗,鑄有“清寧”“咸雍”“大康”“大安”和“壽昌”5種年號錢。曇花一現(xiàn)的年號錢,是清代的“祺祥”元寶。
年號錢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很大麻煩,這在明朝特別明顯。明世宗嘉靖大鑄嘉靖錢,規(guī)定政府機關稅收時只收嘉靖錢,上行下效,民間也只肯收用嘉靖錢。以后,只用在位皇帝年號錢的風氣一直盛行。萬歷時,劉應秋指出:“(嘉靖時)其舊錢及洪武、永樂、宣德、弘治諸錢皆廢矣。未幾易以隆慶,又未幾易以萬歷,每一更易之際,列肆兌錢者資本一日消盡,往往吞聲自盡,而小小市販輩皆虧折其母錢!蹦晏栧X的地位極不穩(wěn)定,人們使用時提心吊膽,生怕皇帝死去時,自己的財產(chǎn)也遭受損失。年號錢變成剝削百姓的一種手段,所以顧炎武對年號錢持否定態(tài)度,他在《日知錄·錢法之變》中云:“錢者歷代通行之貨,雖易姓改名而不得變古。后之人主不知此義,而以年號鑄之錢文。于是易代之君,遂以為勝國之物而銷毀之,自錢文之有年號始也!
最早的農(nóng)民起義軍紀年錢是應運元寶。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四川爆發(fā)了以王小波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不久王小波戰(zhàn)死,眾推李順為首領。翌年李順克成都,國號大蜀,建元應運,并鑄“應運元寶”錢和“應感通寶”錢。
大定紀年的巧合。金帝完顏亮于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軍南侵而敗退,金室貴族趁機立皇室庶支完顏雍為帝,改元“大定”。完顏亮聞訊后長嘆曰:我準備滅宋后改元“大定”,并出示準備改元的手書。他認為這是天意。其實,這是偶然的巧合,并非什么天意安排好的,但也覺有趣。
來源:《收藏》 作者:方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