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餅價值被市場低估 存量稀少潛力巨大 |
發(fā)布日期:12-07-22 08:23:25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作者: |
、株等。陜西興平、臨潼兩地的古城遺址都曾分別出土過秦代金餅;西漢金餅則相對較為多見,流通地域也比較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全國大部分省市都曾出土過西漢金餅。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國內西漢金餅的存世數(shù)量要比戰(zhàn)國時期的金餅多,且體積和重量也要大一些。這些金餅,直徑通常在5.6~6.5厘米之間,重量各不相同,其中最重的達462.2克,最輕的也有207.57克,平均重量約為250克,即漢制一斤左右。若按當時的比價計算,一枚金餅約值萬余枚"五銖"銅錢,當時粟米價每石約合70枚銅錢,而百畝良田的年收入也不過萬枚錢而已,由此可知,黃金作為上幣在當時是多么珍貴。至漢武帝時期,黃金貨幣的形制有了較大的變化,開始鑄造馬蹄金與麟趾金,這兩種金幣形體較大,形狀很像馬蹄。自魏晉以后黃金作為貨幣的功能逐步減弱,而白銀的地位則日益上升。黃金貨幣雖已成為稀罕物,但在以后二千余年的歷朝歷代中,仍時有各式金鋌、金錠和金幣鑄造,可是存世量更少,在民間更為罕見。在國內,西漢金餅出土較多的一次是在1999年12月,西安東北郊譚家鄉(xiāng)北十里鋪村曾一下子出土西漢金餅219件。形狀如扁的半球形,面微隆起,背面內凹,凹面大都有文字、戳記和符號。如:"黃、長、吉、馬、租、千、金"和"V"等。此外,西漢金餅陸續(xù)還在山東、湖南、江蘇、河北的墓葬和窖藏中也都有發(fā)現(xiàn)。這類西漢金餅除各地博物館外,在民間也藏有一些。目前,在各地拍賣會上所見的金餅也大都以西漢金餅為主,自2005年以來,在北京嘉德、北京誠軒、北京翰海等拍賣公司舉行的錢幣拍賣會上,都曾出現(xiàn)過西漢金餅的身影。 存量稀少,潛力巨大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圓形金幣--金餅,存世數(shù)量雖不多,但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近年來已逐漸發(fā)展成為錢幣專場拍賣會上的?汀o論是從文物考古、鑒賞收藏和投資增值等諸方面來看,金餅的價值均不容忽視。但是,與目前一些動輒拍出數(shù)十萬甚至數(shù)百萬元的明清金銀錠和清末民初的機制銀幣相比,問世更早、存量更少的金餅拍賣價其實并不高,其潛在的市場價值尚未被市場充分挖掘出來,如早在2006年11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上,一枚直徑為6.2厘米、重249克、背面刻有文字的西漢金餅,估價約10~12萬元,最終僅以11萬元成交;五年后,在2011年北京華夏藏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仲夏拍賣會上,一枚金色純正、重253克,估價約10萬元的西漢金餅,最終也只以14.95萬元成交。五年間,國際黃金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