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收藏要有三“心” |
發(fā)布日期:10-10-24 08:50:59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望江縣博物館 作者:宋康年 |
銅元,俗稱“銅板”, 它與方孔圓錢的制錢最明顯旳區(qū)別就是銅元中間無孔。真正講起來,我國銅元鑄造和流通的時間均不太長,自清末至民國初期大約不過三四十年時間。但其品種繁多,鑄量巨大,卻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它距離現(xiàn)在時間不遠(yuǎn),留存在民間相對較多,收藏起來較為容易,故當(dāng)今收藏銅元的人們還是為數(shù)不少。其實要想按系統(tǒng)地將它收集齊全,特別是些珍品,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至于如何收藏與鑒賞銅元,筆者認(rèn)為:首先應(yīng)該要對我國銅元鑄行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其圖案、版別、存世量、珍稀程度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心應(yīng)手,有所成就。 要知道,追溯我國銅元的發(fā)展史,應(yīng)該說是從19世紀(jì)末,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造幣局開始仿香港輔幣制造銅元起,這時的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 四字,中間有滿文“寶廣” 二字,周圍有英文“每百個換一圓” 的字樣,左右分列有“戶”“部” 二字;背面中央蟠龍紋圖案,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 字樣。光緒三十一年(1906)清政府為整頓幣制,頒布“整頓圜法章程”, 限制各省銅元鑄額,確定銅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戶部制幣廠鑄造“大清銅幣” 新式銅元,并由戶部將新幣祖模頒發(fā)各省仿造,這期間大體分為元寶、大清銅幣兩大類。元寶類,有“光緒元寶” 和“宣統(tǒng)元寶”,只是在銅元的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別注有某某省名或某某地名、局名,以示區(qū)別。同時各鑄錢局還各盡所能,自行設(shè)計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蟠龍圖案和花紋式樣。另有“大清銅幣”, 幣中心突起,上面以陰文鑄省(局)簡稱,如蘇、湘、鄂、皖、奉、寧等,正面中部為漢文“大清銅幣” 四字,兩側(cè)有漢文干支紀(jì)年,并鑄有“戶部”、“當(dāng)大錢十文” 等字樣,背面中為蟠龍紋,下部有英文“大清帝國銅幣”。 故銅元在清末時期,可說是品種最多,圖案最豐富,版式最繁雜的紊亂時期,但背面仍統(tǒng)一為蟠龍紋圖案,通稱“大清龍”, 其中有火龍、水龍、立龍、坐龍等等之分。到了民國初期,銅元的鑄行更為紊亂,可謂五花八門,異彩紛呈。不管是清末還是民國初期的銅元,總的說來,大多均有鑄局名或地名,如戶部,度支那,某某省名。 清末民初時期的銅元,種類甚多,大致歸類為“光緒元寶”,“大清銅幣”, 以及民國銅元等,在中國近代貨幣發(fā)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故銅元的收藏和研究價值可想而知。正因為如此,目前錢幣市場里一枚普通的“寶廣” 銅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