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通寶”古錢幣

17-03-27 09:39:54 中國集幣在線 發(fā)表評論

按比例放大的“嘉靖通寶”錢王雕塑

民間收藏的順治、雍正、乾隆、嘉慶通寶古錢幣

  趙天祥 文/圖

  “通寶”是中國自唐初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早期銅錢多以重量作為錢幣名稱,如半兩錢、五銖錢、重寶錢等。唐代改變了秦、漢以來錢幣以重量命名的習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幣面上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此名稱為后世沿用,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號(國號)鑄于幣面!巴▽殹卞X一直流通了1300多年,在我國貨幣史上占主導(dǎo)地位。

  會澤是著名銅都,銅商文化輝煌燦爛。歷史上的東川府(會澤),包括今天的會澤、巧家和東川一帶,開采冶煉銅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會澤鑄錢始于明代,在明清時期鑄有“嘉靖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宣統(tǒng)通寶”,獲得“錢王之鄉(xiāng)”美譽,名不虛傳。

  據(jù)《新纂云南通志》記載,明嘉靖年間,洪武、永樂、宣德、弘治、嘉靖等明時所鑄之新舊錢幣,都同時在市面上流通,比值不同、重量不一,但納稅只收嘉靖錢幣,以致民間私鑄錢幣與官幣抗衡,造成金融秩序混亂,銅價飆升。而此時京局鑄幣又“得不償失”,使國家財政一時處于困難境地。為此,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下詔:云南地僻事簡,即山鼓鑄幣為便,擬定年鑄額為3300余萬文。

  為紀念“即山鼓鑄”,東川知府啟爐鑄制了“嘉靖通寶”紀念幣,直徑為58厘米,重41.5公斤,厚3.7厘米,錢面鑄“嘉靖通寶”四字,每字17×18厘米見方。此幣不論從直徑和質(zhì)量上,都堪稱世界古金屬錢幣之最,入列世界吉尼斯紀錄,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

到清代,會澤在銅的開采、冶煉、鑄造、京運等方面盛況空前,每年“京運”銅的額定數(shù)為633萬斤,會澤縣城因而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以銅代銀鑄幣的政策,增加了銅的大量需求,清政府允許東川府余銅供兩湖、江蘇采買。雍正四年(1726年),三省派官員赴東川府采辦余銅,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商賈涌入會澤,東川府的銅礦資源得到了極大的開發(fā),銅廠達33個。據(jù)《新纂云南通志》載:雍正末,東川府年產(chǎn)銅已達4萬斤,乾隆三年(1738年)達6百余萬斤,乾嘉時期一度達到1千余萬斤,分別占當時全省、全國銅產(chǎn)量的75%和64%。

  雍正十二年(1734年),東川知府崔乃鏞上疏奏請清政府下旨準許開設(shè)錢局鼓鑄。同年九月,在會澤縣城設(shè)立寶云局,設(shè)爐28座,雇傭爐頭、匠役588人,年鑄錢12.56萬余串,錢幣正面鑄“雍正通寶”四字,背面鑄有滿文“寶云”二字。

  乾隆六年(1741年),開爐鑄造“乾隆通寶”,在縣城東北南側(cè)新建“寶云新局”,設(shè)爐20座,年產(chǎn)銅錢8.97萬余串。乾隆十七年(1752年),“寶源”“寶泉”兩個錢局合并,改稱“寶云錢局”,設(shè)爐50座,雇傭爐頭、匠役1500人,年產(chǎn)銅錢達22.40萬余串。“寶云錢局”鑄造錢幣前后歷時200多年,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寶云”之名,現(xiàn)在成了會澤縣寶云街道的名稱。

 。ㄗ髡邌挝唬簳䴘煽h財政局)

來源: 云南日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guān)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wù)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dǎo)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