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人鄭新新偶然在墻壁的縫隙里找到4枚“永歷通寶”。昨日,鄭新新拿著這4枚古銅錢到泉州請教錢幣專家和考古工作者。史料稱,鄭成功、鄭經(jīng)父子曾三次鑄造“永歷通寶”,在閩南和臺灣等地區(qū)廣泛流通。
偶然發(fā)現(xiàn)4枚古錢幣
不久前的一天,鄭新新收拾曾祖父鄭維炳留下來的故宅時,在一堵木頭建成的墻壁縫隙里,發(fā)現(xiàn)4枚保存完好的銅錢。鄭新新一看,銅錢正面有“永歷通寶”、背面有“壹分”的字樣。
“永歷”是南明廣西桂王的年號。據(jù)史料記載,1653年,清軍大舉進攻鄭成功的駐地海澄,鄭成功指揮若定,扭轉(zhuǎn)戰(zhàn)局,反敗為勝。戰(zhàn)后不久,永歷皇帝晉封鄭成功為延平王。由此,鄭新新推測,錢幣應該與鄭成功有關(guān)。
錢幣3次在日本鑄造
昨日,鄭新新拿4枚錢幣到考古工作者劉志成家中求證。聽到消息后,香港錢幣專家林祥麟先生也趕來看個究竟。
林祥麟說,按照輪廓和大小判斷,這4枚錢幣有2枚是“折五”,2枚小的是“小平錢”,錢幣上面有為了磨平錢幣粗糙表面的“銼刀紋”,字體類似于行書。
考古工作者劉志成說,鄭成功、鄭經(jīng)父子曾先后3次大規(guī)模鑄造錢幣。據(jù)史料記載,當時為鞏固抗清基地,鄭成功在經(jīng)濟方面實行“經(jīng)營財物、以濟其用”的辦法進行貿(mào)易。由于抗清軍務繁忙,鄭成功便利用與日本的親屬關(guān)系(鄭母為日本人),委托日本人代鑄。根據(jù)江日升《臺灣外紀》所載,這種“永歷通寶”三次在日本長崎鑄造。
錢幣曾流通閩臺兩地
林祥麟說,“錢幣”像泉水一樣流通,也稱為“泉幣”。鄭成功曾長期在閩南駐扎軍隊,收復臺灣,“永歷通寶”在閩南和臺灣等地是通用的錢幣,因此比較常見。另外,鄭成功反清軍隊曾一度打到江蘇鎮(zhèn)江,直逼南京,這些錢幣也被軍隊帶到這些地方。
鄭成功威震東南沿海,但大部分時間奮戰(zhàn)在閩南。“永歷通寶”的流通地域,主要在閩南和臺灣。閩南歸清控制后,“永歷通寶”還繼續(xù)流通。據(jù)《圣祖實錄》記載:“康熙十九年十二月,福建總督姚啟圣疏言:請予漳州府設爐鼓鑄,錢背用漳字。其民間所用前明小錢,給價收買銷毀。從之。”這樣,“永歷通寶”自順治九年至康熙十九年在福建流通達29年之久。
而“永歷通寶”在臺灣的流通應該是在臺灣收復后(1662年)開始的,一直沿用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流通時間達27年。
專家說,“永歷通寶”在閩臺錢譜中享有重要的地位,對繁榮當時東南沿海的經(jīng)濟貿(mào)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為研究海峽兩岸的淵源關(guān)系和鄭成功在閩臺使用的貨幣提供了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