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jīng) > 理財 > 正文
 
古董八九成是贗品 “評估專家”欺世盜名
發(fā)布日期:2007-7-6 10:3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以前我找過幾位鑒定專家,他們都說我這兩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專家卻說它們是贗品,我究竟該聽誰的?”不久前,在央視“2007民間尋寶記——走進武漢”大型活動現(xiàn)場,武漢市民余先生拿著兩只精美的瓷瓶,一臉無奈。

  不同的“專家”竟然“鑒定”出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不免心生疑慮:到底哪位專家能夠讓人放心?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現(xiàn)在“鑒定師”多如牛毛,但是一些偽專家欺世盜名,借此頭銜坑蒙拐騙,欺騙外行收藏者。

  偽專家欺世盜名

  參加武漢鑒寶活動的專家稱:此前他們走了20多個城市,不少地方的贗品率達到了80%至90%。文化部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說,文物真假摻雜的情況古已有之,普通收藏愛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們決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時往往需要借助鑒定專家,此時鑒定專家的實力和職業(yè)操守就顯得非常重要。

  據(jù)了解,在這些所謂的鑒定師中,有的雖然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但是缺乏必要的職業(yè)道德。比如,客戶請他們鑒定,他們故意低估鑒定物,轉手又將客戶的鑒定物“騙取”到手;又比如,和有關拍賣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聯(lián)手,將真品說成是假的,將贗品說成是真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坑蒙拐騙不懂行的消費者;還有的鑒定師看錢說話,只知道投客戶所好,講客戶喜歡聽的,結果吃虧的還是客戶自己。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各類收藏品鑒定機構有數(shù)百家,其中不少機構內(nèi)的“專家”見了藏品就一律說是真的,還開具毫無用處的鑒定證書,每份證書收取上千元的費用。

  還有相當一部分所謂的鑒定家,有的本身就缺乏扎實的文物古玩鑒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幾天培訓班,混了一張證書,便開始自稱鑒定家出來賺錢。

  王立軍提醒廣大藏友,很多鑒定證書毫無法律效應,只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利欲熏心的產(chǎn)物。如今這些“偽專家”所出具的鑒定證書已經(jīng)受到許多拍賣公司和文物商店的抵制。如果要鑒定,一定要找一些長期奮戰(zhàn)在藏界第一線的實力派專家,只有他們才能說真話、說實話。

  法律真空急待填補

  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對冒牌評估師的案例保持緘默,但卻都強調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評估師資質難以保證,拍賣公司的鑒定師不是獨立的第三方。

  文物專家、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杜耀西說:“國內(nèi)最權威的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他們主要是面向國家收藏的文物進行鑒定。但一方面不可能把所有的收藏品都送來北京鑒定,另一方面中國文物界歷來的傳統(tǒng)是讓有經(jīng)驗的老者對民間傳世文物進行鑒定,有時文物專家也很難作出公正的判斷!

  北京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曾在進行文物大檢查時透露,當?shù)匚奈锸袌隽魍ǖ乃^古董,有九成以上是贗品。這就對鑒定評估師的專業(yè)水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導致一批偽專家的欺世盜名。

  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閆振堂指出,收藏行業(yè)至今沒有專門的法律可依。由于文物保護法針對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場法律法規(guī)針對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國收藏業(yè)并無政府部門專管,整個收藏界的鑒定、評估和納稅長期處于法律真空地帶。

  據(jù)悉,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商討、制定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我國的藝術品市場并且將藝術品收藏和藝術品鑒定納入法律軌道,相信到那時,那些“偽專家”們將無處藏身。
    匿名發(fā)表·
評論內(nèi)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股票交易——保本投資法 下一篇:一個真實故事:尋找翻百倍的股票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9月27日熱門品種點評
·彝族“摸奶節(jié)”女孩上街隨便讓人摸 
·五種好命女面相(組圖) 
·二十年過去,我們才真的需要這部《丑陋
·砍價公司現(xiàn)身
·從未見過的“精靈”世界 
·中國民族風 
·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洋妞 (組圖) 
·《男人裝》新寵新聞女郎 郭易 

經(jīng)典美圖

從未見過的 中國民族風 大自然的神
洋妞 (組圖 《男人裝》 看了以后丟
難得一見的 探秘人間天 4300年的英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