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連載:中國銅元的興衰與收藏(四) |
(文接上期B6版) 在研究中國銅元的分類時,不能不涉及銅元中的私贗品、改鑄品和錯版幣,這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怪胎”,與當時社會許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商業(yè)發(fā)展與鑄造技術方面的特點,還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與痕跡。 。ㄒ唬┲袊~元中的私鑄幣、臆造幣和贗品 中國銅元是近代工業(yè)革命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盡管工藝復雜,制模難度大,但私鑄幣和臆造幣總不時出現(xiàn)。 私鑄幣:由于鑄造的目的及基本條件,決定了私鑄幣的兩大特征:一是鑄造者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其鑄品主要是仿照官局式樣減重鑄造,一般都比較輕薄,有的直徑也小。如湖南等地民國銅元就有不少質次片薄的銅幣(圖2-1),四川民國有些軍閥私鑄的二百文銅幣,直徑略同十文銅元(圖2-2)。二是私鑄者的技術、設備條件都比較差,雕版技術及機器壓力都與官局有較大差距,有的甚至采用古老的翻砂方式鑄造。如北洋光緒元寶十文、二十文異版銅元(圖2-3、2-4),甘肅天水所鑄的各類沙版銅元(圖2-5、2-6),最突出的是新疆民國私鑄十文銅元,竟在文字及圖案中舛錯百出(圖2-7)。私鑄銅元仍然具有研究與收藏價值,因為他不同于假紙幣、假銀元,最起碼它是當時鑄造的,又因為它不是貴金屬鑄幣,人們在使用時僅把它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并不儲蓄,雖然減重或圖文不規(guī)整,也還能容忍其摻在正品中混合流通。能夠參與當時流通,說明人們是認可的,因而應該具有研究與收藏價值。 贗品和臆造品:贗品通常是指古董及書畫市場交易中以假亂真的行貨,或指工藝精湛的仿真品,在錢幣收藏與研究中通常指工藝拙劣的錢幣仿冒品。臆造幣也可以說是“偽幣”,因為它不是國家金融貨幣機構核準設計、刻模、制造、發(fā)行的,而是個別錢商為賺錢而別出心裁杜撰的。其目的不是混入流通領域,而是專門欺騙一些錢幣愛好者或錢幣收藏家,針對他們愛好獵奇的心理以售其奸。但是,不管贗品、臆造品的制造者如何挖空心思的摹仿,總是有破綻可尋,只要掌握規(guī)律,是不難識別的。贗品和臆造品銅幣無論如何摹仿,無論多么精致,對研究與收藏者來講只是辨別真?zhèn)蔚膯栴},沒有什么研究價值,更沒有收藏價值。 (二)中國銅元中的改鑄幣 清末及民國時期的一些地方當局,為了中飽私囊,無不絞盡腦汁,大開發(fā)財之道,改鑄手段就是其中之一。改鑄銅幣多出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當時國內各廠紛紛競相鑄幣,銅價上漲,而與中國相臨的韓國確在同年發(fā)行使用鎳幣,停用銅元,因此銅元跌價,在韓國銀洋一元竟可兌換銅元二百多枚,運到中國改鑄后,即可獲利一倍有余。在中國幣制混亂和海關松弛的情況下,一些奸商大量從韓國收購銅元,經(jīng)煙臺、上海、鹽城、東臺一帶港口偷運入境,傾銷給沿海省份造幣廠或外國人所設的造幣廠里進行改鑄。 在中國常見的改鑄幣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外國人,特別是少數(shù)日本浪人,他們躲在上海、青島、天津等地的租界里,憑借著外國人及其政府的庇護,改鑄了大量銅元傾銷于市;另一方面是由中國沿海省份造幣廠改鑄的。就存世情況來看,常見的有浙江光緒元寶十文銅幣,福建官局光緒元寶十文銅幣等,另外還有戶部光緒元寶十文銅幣,奉天光緒元寶十文銅幣等均較少見(圖2-8至2-12)。民國時期改鑄幣主要出現(xiàn)在四川等地,民國中、后期,四川主要流通大面額銅元,一些不法之徒紛紛從內地購買銅元進行改鑄,常見的有將湖南民國雙旗二十文銅元,改鑄為四川民國十五年一百文(圖2-13)等。這些改鑄幣大多粗制亂造,有許多銅幣改鑄后,原文字、圖案仍清晰可見(圖2-14),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的奇聞。 。ㄈ┲袊~元中的錯版現(xiàn)象 銅元也有錯版,其珍惜程度雖不及錯版郵票、錯版紙幣,但在近代貨幣研究中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錯版銅元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雕模過程中所致:中國銅元中的漢文錯誤除新疆以外確實少見,常見的雕版錯誤主要在滿文或英文上。如清末四川官局光緒元寶銅元,上緣漢文紀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滿文為“寶!保▓D2-15、2-16)。英文書寫錯誤現(xiàn)象在許多地方鑄幣中常見,如安徽光緒元寶十文銅元背紀地英文“A”倒書為“V”(圖2-17);湖南光緒十文銅元背紀地英文“U”倒書為“∩” (圖2-18)等,安徽光緒元寶十文銅元,有背英文紀值為“ONF CENT”(一仙)(圖2-19)者,還有些英文拼讀錯誤等。這主要是當時雕版工人文化水平低,不懂少數(shù)民族文字和英文字所致。銅元上出現(xiàn)漢文錯誤僅見新疆民國銅元,多為私鑄品,其圖文拙劣,舛錯百出,主要原因是少數(shù)民族制版人員不懂漢文所致(圖2-7)。 二是鑄造過程中所致:清末民初,政府及地方當局都視鑄幣為發(fā)財致富、籌措軍餉的手段,因此增加鑄量,粗制濫造。但是,我們常見的銅元正、背面上下位置不準確甚至倒置,這不屬于錯版,這是打制時鋼模轉動所致。有些銅元的文字及圖案重復、不全或僅存一半,系打制時重壓、偏壓所致(圖2-20至2-23),雖存世稀少,并不為藏家所重視。我們通常所說的錯版銅元有三種:第一種是錯版陰陽文。一枚銅元問世,最少要經(jīng)過兩道工序。首先是將銅板經(jīng)過沖床加工成小圓片,然后再經(jīng)過上下模的沖壓形成銅元上的花紋,錯版陰陽文就是在第二次沖壓中形成的。機器在沖壓時上模應帶出銅元,同時銅元從上模中脫落下來,但也有偶然情況,當上模帶出的銅元不能自動脫落時,第二塊銅片又進入模中,經(jīng)第二次沖壓,后進入模具中的銅片就成為錯版陰陽文銅元(圖2-24至2-29),這個銅元的上面是陰文痕跡,下面是陽文痕跡。第二種錯版銅元是面、背錯配。清末民初,造幣制度不嚴或有些省份幣模不夠,常常由臨省借用,有些省份委托別處代鑄銅元,模具放置混亂,造幣工人在更換模具時,因文化水平低或粗心大意,常常出現(xiàn)正、背不符的現(xiàn)象,如江南省面配江蘇省背(圖2-30),江南光緒橫乙巳背配部頒龍(圖2-31);大清丁未十文銅幣背配江南龍(圖2-32);湖北丙午中心鄂大清十文銅幣配“宣統(tǒng)年造”背(圖2-33),戶部大清丁未十文銅幣配“宣統(tǒng)年造”背(圖2-34),戶部己酉大清十文銅幣配“光緒年造”背(圖2-35)等。第三種錯版銅幣是戲鑄品,主要是合背、合面幣,這種戲鑄幣在江蘇、江南、湖南、浙江、福建等省鑄幣中有發(fā)現(xiàn)。如江南大清丁未中心寧十文銅幣合背、合面(圖2-36);江南乙巳光緒元寶十文銅幣合背、合面(圖2-37、2-38);江蘇中花光緒元寶十文銅幣合背、合面(圖2-39、2-40);福建官局光緒元寶十文合背、合面(圖2-41、2-42)等,多為造幣工人戲鑄而成。 錯版銅元雖品種繁多,但一般都較難發(fā)現(xiàn),合背合面就更為稀少。 二、中國銅元從形式上歸納有六類 中國銅元千姿百態(tài)、品種繁多,它不但繼承了中國古錢幣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也接受了古錢幣中的糟粕,在各類銅元中,都充分反映了中國錢幣文化的特有內涵。從目前存世的銅元看,主要有六類: 一是機制方孔銅幣:其前身是中國傳統(tǒng)大錢,僅以機制代替范鑄,是中國傳統(tǒng)大錢向機制銅元過度時期的產物。除奉天機器局造紫銅當十重二錢四分銅幣較易見外,其余均為稀見品(圖2-43至2-46)。 二是以政府名義發(fā)行的,專以流通為目的的銅幣:或由政府認可流通的銅幣。主要包括:光緒元寶、大清銅幣及民國政府和地方發(fā)行的銅幣等,數(shù)量特多。 三是“民私”、“洋私”和地方沙版銅元:清末民初由于貨幣制度混亂,利欲熏心之徒為牟取暴利,“民私”、“洋私”盛行,常見的有改鑄銅元、劣質銅元,鑄造粗糙,舛錯百出,有的竟以翻砂的方式鑄造,由于銅元不屬于貴金屬,雖質量低劣,人們仍能容忍其混雜在同類面值銅元中流通。此類銅元除天水沙版、四川劣質銅元和韓國五分改鑄十文銅幣較常見外,其余版式均難得(圖2-47至2-51)。 四是紀念幣(章)等:有的紀念幣具有雙重性質,既有紀念意義、又有貨幣職能,如開國紀念幣(圖2-52)、共和紀念幣(圖2-53)、湖南洪憲元年開國紀念幣(圖2-54)、湖南省憲成立紀念幣(圖2-55)等。有的紀念幣(章)雖不是法定貨幣,人們也能按其質地和大小進行流通,如四川獅像銅幣(圖2-56)及民國時期部分人像無面值紀念幣(章)(圖2-57、2-58)等。 五是代用幣或籌碼幣:這類幣不是由國家發(fā)行或認可流通的,不具有法償效力,不屬于輔幣的范疇,僅限定于某一時期,流通于某一部門或某一區(qū)域,一般不準在社會上流通,如奉天的當拾、當百、當圓籌碼幣(圖2-59至2-61),山西“軍工工友消費證”系列銅幣及民國時期常州地方流通代用幣(圖2-62至2-65)等等。 六是銅元的呈樣幣或試模幣:包括金質、銀質、銅質、鎳質或鎏金、鎏銀銅元樣幣等。歷代造幣均有呈樣或試模幣,銅元也是如此,其材質多種多樣,常見的銅元樣幣有銅元鎳樣,黃銅元紅銅樣,也有及少數(shù)的鎏金、鎏銀,民國時還出現(xiàn)極少數(shù)的簽字版呈樣幣。樣幣或試模幣一般是作為進呈御覽、請當局審批或存檔備案之用,由于制數(shù)稀少,歷來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有的銅元僅見試樣,就顯得更為珍貴。因此,發(fā)掘和研究銅元中的樣幣和試機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圖2-66至2-70)。 三、中國銅元大體上經(jīng)歷了六個階段 中國銅元自光緒初年醞釀鑄造,在短短的半個世紀中走過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大體上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機鑄當十方孔錢時期:始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主要有廣東光緒重寶當十制錢(圖2-43)、江南試造當十制錢(圖2-44)、安徽方孔光緒元寶當十銅元及奉天機器局造當十紀重方孔銅錢(圖2-45、2-46)等,它即帶有現(xiàn)代幣的特點,但還沒有完全脫離中國封建傳統(tǒng)制錢的痕跡,是傳統(tǒng)制錢向現(xiàn)代銅元過度時期的產物。 第二階段是光緒元寶時期:主要始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這一時期各地鑄造的銅元,均有“光緒元寶”字樣,總廠造幣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二字(圖2-71),各地均在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列省名或地名(圖2-72、2-73)以示區(qū)別。 第三階段是大清銅幣時期:主要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這一時期各地所制銅元多有“大清銅幣”字樣?倧S造幣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文字,后期造幣則去掉“戶部”,僅留干支紀年文字(圖2-74),各地鑄幣均在正面中央鑄一陰文省名(圖2-75、2-76也有個別為陽文)以示區(qū)別。大清銅幣多系部發(fā)祖模,所以背面統(tǒng)一為蟠龍圖,又稱“部頒龍”、“大清龍”,背面上緣文字前期為“光緒年造”,后期為“宣統(tǒng)年造”。大清銅幣中也有背立龍、坐龍等圖案,但為數(shù)不多。宣統(tǒng)年間地方所造銅元,唯新疆一地正面中央鑄“宣統(tǒng)元寶”字樣(圖2-77),直至終清之世,可謂獨樹一幟。 第四階段是民國初期銅幣:主要指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幣”(圖2-52)、“共和紀念幣”(圖2-53),新疆則鑄有“洪憲銅幣”(圖2-78),山西、河北則鑄有“中華銅幣”(圖2-79、2-80),還有部分地區(qū)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第五階段是民國中期銅幣:主要指民國十八年(1929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這一時期國內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qū)性分割使銅元流通呈現(xiàn)著明顯的區(qū)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別地區(qū)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流通當五十文至當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圖2-81至2-8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jù)地也發(fā)行有自己的銅元(圖2-84至2-87),日偽政權則在他們控制的地區(qū)發(fā)行了偽銅幣(圖2-88至2-91),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幣五花八門,極為混亂。 最后是民國后期銅幣:主要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民國中后期幾年,各地軍閥逐漸走向衰亡,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開始了他們的統(tǒng)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fā)行紙幣,銅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fā)行的銅輔幣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圖2-92、2-93)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fā)行了地方性銅質輔幣(圖2-94至2-96),但只是曇花一現(xiàn)。 第三節(jié):中國銅元的鑒定與收藏 常言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各地各類收藏活動方興未艾,特別是民間自古以來的錢幣收藏得到長足發(fā)展。民間收藏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其魅力在于吸引廣大群眾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投身到高品位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來,這一方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太民安,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有了較大發(fā)展,另一方面顯示出人們文化素質和追求水平的提高。收藏中如何對銅元進行多方位的鑒定,是近代幣收藏者和愛好者最關心的問題,隨著錢幣研究工作的蓬勃興起和不斷深入,隨著現(xiàn)代工藝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顯得鑒定工作的重要性。一個理想的中國銅元鑒定者,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要有廣泛的歷史知識,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知識,如果不了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軍閥混戰(zhàn)的歷史,就不了解中國銅元重量由重到輕,質量由好到次,面值由小到大的內在原因。不了解清末民初各地造幣廠設廠時間、數(shù)量、規(guī)模及鑄造種類、數(shù)量,就很難區(qū)別各類銅元的多寡優(yōu)劣。其次是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冶金、考古、美術、書法、地理、度量衡等方面的常識。第三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作為研究的武器。大量的歷史資料證明,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貨幣的產生、發(fā)展、消亡或轉化,是由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決定的,決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我們要對錢幣本身的形制、大小、輕重、成分、文字、圖案、制造年代、制作技術、制造數(shù)量及所產生的社會效應等進行研究,就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理論做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突破。 錢幣的鑒定并不神秘,也并不是深不可測無法掌握的學問。事實證明,只要方法對路,經(jīng)過努力,錢幣鑒定是可以學會的。在學習中要堅持多看、多問、多聽、多思,在大量接觸實物的同時,經(jīng)常查閱有關著錄,認真對照加以分析,同時要注意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運用到錢幣鑒定工作中去,也就是要處處注意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例如有書法、美術專長的,側重于錢幣文字、圖案特點的分析研究;有冶金、化學專長的,側重于銅質所含化學元素及制造工藝方面的分析研究;有考古專長的,側重于出土地域及銹色方面的分析研究,這樣才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逐漸形成自己的鑒定思路、鑒定方法。 銅元的鑒定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內容比較復雜,按照通常的要求,銅元鑒定的內容可分為鑒別真?zhèn)、鑄造地點、鑄造時間、區(qū)分版別和確定價值幾個方面。 一、銅元真?zhèn)蔚蔫b定 錢幣造假自古以來就有,特別是古錢幣的造假多年來花樣頻出,使人防不勝防,銅元造假在前些年就有,但因銅元是機制幣,花紋細膩,作假者很難摹仿,收藏者也易于辨認,相形之下銅元還算是一方凈土。隨著現(xiàn)代高科技的發(fā)展,一些利欲熏心者也將此引入造假工藝中,特別是近兩年各地市場上出現(xiàn)的假銅元,使許多藏家大跌眼鏡,許多久經(jīng)沙場的老手也紛紛上當。 銅元作偽目前主要有改刻法、熔鑄加壓鑄造法、加熱壓延法和刻模機器壓制法等。改刻法是將普通銅元經(jīng)過焊接同類銅質后進行改刻。如將宣統(tǒng)三年造的十文大清銅幣在“十文”二字上加銅,然后改刻成“一分”(圖3-1),還有的改刻幾乎是采用精密儀器在顯微鏡下操作的,如將民國二十五年黨徽布圖壹分銅元,在布圖平襠中加銅,改刻出“平”、“津”等字(圖3-2、3-3),由于做工細膩,不用高倍放大鏡很難看出,往往使人上當受騙。熔鑄加壓法仍是采用原錢翻砂做模,熔鑄時給予一定的壓力,以便文字花紋較為逼真細膩。這種假銅元用放大鏡看錢面光潔度不夠,能看到細微的砂痕,從文字上看,一般較為漫滅、平庸,圖案沒有立體感,如奉天光緒癸卯二十文假紅銅元、偽滿洲國大同二年、康德六年五厘假銅幣等(圖3-4、3-5)。加熱壓延法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現(xiàn)的一種偽造方法。作假時,先挑選一些品相較好而稍厚重的十文銅元,通過加熱到一定溫度,進行滾壓延伸擴大,以此充做十文大樣。這種作偽的銅元,文字、圖案都較平淺,沒有立體感,錢面不平,周邊不規(guī)整或有小裂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重量較輕(圖3-6至3-9)。雕模機器壓制法,是按照原錢用機械雕模或臆造圖案機械雕模,近幾年高科技得到發(fā)展與普及,有的便采用電腦刻模。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假銅元欺騙性很大,往往使人上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杭州曾有人雕刻鋼模鑄造過一批假銅元,文圖、銅質、重量均按原幣,精美異常,唯在文字上顯得生硬,龍圖、珠圈及邊花立體感不強,這批銅元后被查封,流入社會不多,人們稱之為“杭州版”(圖3-10、3-11)。前些年北京等地市場出現(xiàn)了許多“四川當三十”假銅元(據(jù)說這種銅元民國時就有造假,而且非常逼真),由于制作粗糙,易于辨認,不值一提(圖3-12)。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沈陽曾出現(xiàn)“奉天機器局紫銅當十銅元”,文字、銅質、重量按原錢,制作較精,同出的多為中方孔,也有及少數(shù)滿穿者,唯不足者是正背面文字漫滅,立體感不強,中方孔切口及外緣粗糙,內行人易于辨出(圖3-13、3-14、),但這種銅元有經(jīng)過二次加工者,是將這種假銅元經(jīng)過磨邊、修穿,然后進行人工打磨,再自然上包漿后欺騙性極大,使許多老藏家也上當受騙(圖3-15)。1989年下半年在全國各大市場出現(xiàn)的假銅元,幾乎囊括了所有銅元中的珍稀品種(圖3-16至3-23),其品種之多,數(shù)量之大是史無前例的,確實給收藏與研究中國銅元者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出現(xiàn)假銅元之初,販假者偷偷摸摸的拿幾枚騙人,而且價格較高,使不少行家上當受騙,但后來由于數(shù)量太多,發(fā)展到大堆以三至五元的價格拋售,才使大家不肖一顧。這次假銅元出自何處說法不一,筆者也沒有追查的必要,但總為中國銅元中的珍品、名品淪落到這種地步,使多年從事收藏與研究銅元的人感慨萬千! 本世紀末最大的銅元造假中,可謂是珍稀品具全,從目前來看約有六十余種版別,其特點是電腦刻模,機器壓制,銅質、圖文、重量完全模仿原幣,較為逼真,欺騙性很大。但是假的終歸是假的,造假者無論如何挖空心思的摹仿,還是有破綻可尋的。首先假銅元在文字及圖案上是仿照原幣采用電腦刻模,但鑄出的假銅元神韻很難達到原幣,顯得圖文漫平浮淺,沒有立體感;其次是假銅元雖為機器壓制,但沒有參與長期流通,在銅元的表面、邊緣處瓏角突出,充滿火暴之氣;第三是由于鑄造的時間短,雖進行做舊處理,新的包漿泛紅,斑痕點點不均勻,也不自然。 銅元在中國出現(xiàn)不足百年時間,它不同于古錢傳世久遠或埋藏地下多年,一般不會有太重的紅斑綠銹,大多表現(xiàn)為自然的黑紅色包漿,目測顯得沉著、柔和,能產生熟舊的感覺,用熱水或堿水浸泡不易脫落。而新做的假銅元,有的是用化學試劑處理后生成紅銹,有的是用火燒熏黑,擦油打蠟作成類似于“傳世古”,但這種假銹或包漿顯得漂浮、發(fā)亮,放入熱水或堿水中容易脫落。再就是真品銅元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揣摩,火氣退去大半,敲擊聲音深厚、純正,而新做的假銅元由于時間短、火氣盛,敲擊聲音清脆、刺耳,與真品銅元迥然不同。 以上是有關銅元辨別真?zhèn)蔚某S梅椒,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僅限于一種,要多采用幾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鑒定,這樣才能將失誤降到最低限度。特別是在真假銅元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先靜觀莫動手,在銅元市場塵渣泛起、真假難辨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多看一看,不要輕易的掏腰包,特別是對那些檔次高又拿不準的銅元,更要避而遠之。二是要虛心學習、善于探索,經(jīng)常與泉友進行經(jīng)驗交流,了解銅元雕模及鑄造方面的知識,掌握各地造幣的特點,一般來講,珍品名品銅元都出在當時的官廠,雕模技術比較純熟,模具質量較高,造假者一般是用真幣做樣翻砂或用電腦照樣雕模,文字、圖案不及原幣,表現(xiàn)為膚淺沒有立體感,輪廓也易變形,看起來不自然。三是注重普通銅元的收藏與研究,造假者由于利益的驅動,一般都是以中高檔或珍品銅元為作偽對象,在經(jīng)驗不足的情況下,注意收集并研究普通銅元也不失是一個好時機。 二、銅元鑄地和時間的鑒定 鑒定銅元的鑄造地點和鑄造時間,是銅元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國銅元由誕生至消亡,走過了一條曲折而又坎坷的道路,最初的銅元是為了“解決錢荒”由廣東地方廠試造,因有豐厚的利潤才在各地推廣,政府與地方為了爭奪鑄幣權幾經(jīng)波折,特別是北洋政府時期,除國家設有總廠外,各地方勢力、軍閥、外國人也紛紛設廠造幣,在流通渠道中更是互相傾銷,相互抵制,銅元在流通中還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區(qū)域性。 清末至民國時期所鑄銅元,大多標有鑄局或地名,如戶部、度支部、××省造、××軍政府造或在幣中心鑄單省名,但也有相當部分銅元即無省名又無地名,成為一種“無主幣”,因此都必須經(jīng)過鑒定來區(qū)別。鑒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依據(jù)文字、圖案及花飾;二是依據(jù)銅元的式樣和風格;三是銅質與包漿顏色。如清末有一種己酉年造的中心花,背面坐龍的十文銅元,沒有標明鑄地,最初許多資料都將其歸類到戶部總廠所造,后根據(jù)其鑄造風格及背面龍圖,確定其為吉林省在宣統(tǒng)年間所造(圖3-24)。民國時各種無主幣更多,如根據(jù)山西閻錫山鑄幣特點(圖3-25),將正面“壹枚”環(huán)繞嘉禾圖、背雙旗下鑄“開國紀念幣”的銅元,確定為山西省造開國紀念幣(圖3-26、3-27)。依據(jù)甘肅鑄幣的特點,將正面“二十文”環(huán)繞嘉禾圖、背面雙旗圖下有“開國紀念幣”的銅元,確定為甘肅省造幣(圖3-28)等。 中國銅元大多數(shù)在鑄造時標有干支紀年文字,基本上可確定鑄造時間,有些銅元雖沒有標明鑄造時間,但留有較詳細的文字資料或有當時的文字報導可以佐證。但也有相當部分銅元,即沒有明確紀年文字,也沒有詳實的文字記載,這就需要通過鑒定來確定其鑄造的時間。鑒定的依據(j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根據(jù)鑄造廠局辦廠與開鑄時間,鑄造數(shù)量;二是根據(jù)其文字及圖案風格。如依據(jù)甘肅造幣廠設廠的歷史,可斷定甘肅二十文、五十文、壹百文銅元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出自蘭州廠。依據(jù)史料記載,山西開國紀念幣不是民國初年所鑄,而應鑄于民國七年(1918年)以后。但在中國銅元的鑄造中,鑄造前朝或多年前的銅元也是有的,筆者曾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見到一份資料,介紹民國初年為市面周轉需要,湖北廠曾鑄過相當數(shù)量的大清銅幣,此為民國時期一位銀行出納人員所記述,估計不應有誤。 三、銅元的種類與版式的區(qū)分 所謂銅元的種類,是從銅元大的歸類而言,如光緒元寶、大清銅幣、民國銅元或戶部造、中央造幣廠造、××省造等。所謂銅元的版別,是指一類具有相同鑄地、相同幣文與幣值的銅元,其形制、文字或花飾上有微小的區(qū)別,構成不同的版式。也就是說是用不同的鋼模,或同一鋼模缺損、修版前后所鑄。清末民國初期,有些造幣廠在鋼模熱處理上不得法,鋼模容易損壞,有的鋼模中途缺損或進行修改,反映在銅元上就出現(xiàn)帶有裂紋或修飾的銅元(圖3-29、3-30)。有些同一種類的銅元,因原模不是同一技師雕刻,或為同一技師雕刻又不同一時期,使銅元出現(xiàn)了不同的版式。如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銅元,在相同的式樣中就有“高寶”與“低寶”的區(qū)別(圖3-31、3-32);福建官局造的光緒元寶十文銅元,僅背面龍圖周圍的云飾,竟可分出幾十種版別(圖3-33、3-34);吉林省造的光緒元寶十文銅元,由于文字、紋飾、龍圖的變化,竟可分出幾百種甚至上千種版別(圖3-35、3-36),真可謂豐美多姿,為中國燦爛的錢幣藝術寶庫增添了異彩。 對銅元進行版別區(qū)分,是收藏與研究銅元的基本工作,也是提高研究水平和鑒定水平的前提。只有通過對大量相同銅元的版式深入分析,才能掌握該類銅元的特征及韻味,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條件。從對銅元研究的實踐中看,不同版式的銅元其價值差異極大,如北洋光緒元寶十文銅元,普通品一般40元左右,而有一種背面為小坐龍(一般稱“山東龍”圖3-37、3-38),價格可達400元以上,相當普通品的十倍。山東省造的背飛龍光緒元寶十文銅元,背龍左右兩側一般多為“梅花星”或“小圓花星”,價格均在300元左右(圖3-39),但有一種背龍兩側為“米字星”(圖3-40),存世數(shù)量極稀,成交價均在3萬元以上,是普通品價格的一百多倍。 四、確定銅元的級別和價值 銅元只要進入商品市場,確定其珍稀程度與價格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雖然它與學術研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確有很大的實用性。一般來說,決定銅元價格的主要因素是:銅元的存世量加品相加知名度。在品類復雜的銅元中,錢幣學家重視的是銅元中的正用品或試樣幣,特別是存世數(shù)量極稀的正用品或樣幣。如廣東光緒元寶五文銅元、廣東“丙午”二十文大清銅幣、廣東民國七年二仙銅元、廣東民國五羊銅元、福建官局二十文“大閩關”銅元、安徽光緒元寶中方孔十文銅元、安徽光緒元寶二十文銅元、安徽民國九星十文銅元、湖北“丙午”二十文大清銅幣、湖北民國開國紀念幣五文、五十文、湖南開國紀念幣“飛龍”十文銅元、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銅元、清江丙午中心“淮”二十文大清銅幣、江西“辛亥”大漢十文銅元、廣西光緒元寶十文銅元、山東光緒元寶背“米字星”十文銅元、山東民國二十文雙旗銅元、河南己酉二十文大清銅幣部頒大樣、民國背“山西”壹枚中華銅幣、甘肅民國雙旗五十文銅元、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飛龍”、“立龍”銅元、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中花“立龍”、“坐龍”十文銅元、民國東三省大寫“壹分”銅元、民國哈爾濱兵艦壹分銅元、吉林“辛丑”光緒元寶二十個、五十個、一百個銅元、民國袁像共和紀念“大面型”、“小面型”銅元、民國五年中圓孔二分銅元及民國二十五年嘉禾試樣分幣等。中國革命根據(jù)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發(fā)行的銅幣,由于制數(shù)稀少,流通區(qū)域狹窄,均已成為中國革命的歷史文物,如中央蘇區(qū)一分、五分銅幣、川陜蘇維埃大二百文、小二百文、五百文銅元、皖西北蘇區(qū)、皖西北道區(qū)二十文、五十文銅元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根據(jù)地“加蓋”銅元等品類已極為珍貴。有些私鑄品、代用幣、籌碼幣,雖存世稀少,但仍不為藏家所重視。 銅元在歷史上的作用大小,對銅元研究起重要作用。有些銅元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廣東省造的光緒元寶“每百枚換一圓”背英文紀值ONT-CRNT(一仙)銅元(圖3-41),因為它是受西方貨幣和香港銅仙幣影響,最早由廣東采用機器制造的,因制作精美、流通便利,后成為各省仿鑄的楷模,但其目前存世量大,價格不高。有的銅元由于鑄數(shù)少,流通區(qū)域狹窄,有的甚至能夠補充或證明史料記載之不足,也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如哈爾濱兵艦壹分(圖3-42)、江西大漢九星十文銅元(圖3-43)、吉林辛丑當百銅元(圖3-44)和中國革命根據(jù)地銅元等。 銅元的存世數(shù)量,對銅元定級定價起關鍵作用。物以稀為貴這是收藏界的常理,也是銅元定級標價的重要尺度,在中國銅元中,凡是存世量不超出十枚的,都應是“大珍”,有的存世量僅三兩枚甚至孤品,應屬極品銅元。但銅元的稀少與否不是指個別的版式,而是從大類上講的,大類還應以正用品為主,這應是定級標價的原則。 銅元的知名度高低,對銅元的定級定價起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市場價格影響較大。近十多年來,由于受海外銅元專著和拍賣行的影響,國內銅元精品名品價格飛漲,一枚珍品銅元價格已漲至人民幣幾萬幾十萬元甚至更高,一般藏家只能望而卻步,除此之外,個別的中檔銅元,由于制作式樣新穎,也漸被藏家青睞,如奉天機器局中方孔十文銅元,由于它是中國傳統(tǒng)制錢向銅元過渡時期的產物,引起了許多藏家的追求,價格由前幾年的600多元一漲再漲,現(xiàn)在一般約在4.000元以上,品相好的6.000元難求,相反的是中國革命根據(jù)地銅幣,海外銅元專著一般不錄入,拍賣行也少見,國內研究者與收藏者也沒有足夠的認識,雖然存世稀少,價格和前幾年比漲幅不大。 銅元的品相對銅元的價格有很大影響。中國古錢多采用翻砂鑄造,一般品相不佳,收藏者雖也講究品相,但不十分苛求。銅元絕大多數(shù)為機制幣,圖文細膩,制作精美,常見有底坯平潤,字口清晰,邊道周正,有的連馬齒及邊沿都保持完好,一枚品相絕佳的銅元,能讓人賞心悅目,能使藏家愛不釋手,在與同類銅元的價格上可相差幾十倍甚至百倍之多。所以在同類銅元品相不同的情況下,其市場價格懸殊極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相好的銅元會有更大的升值空間。因此,對有些人將購入的銅元先用稀釋的硫酸除銹或用砂紙、擦鍋球擦拭,感到非常痛心。作為明智的收藏者,應盡量保持銅元的原品、原貌、原銹、原包漿。 市場需求直接影響銅元的價格。市場需求雖對定級沒有直接關系,卻是決定銅元實際交易價的主要因素,當供大于求時,價格就會持平或下滑,當供小于求時,價格就會上揚。同時,銅元的價格也受著人們的投資意識的影響,受市場資金流向的波動。近多年由于古錢作偽猖獗,大多收藏者不敢輕易投資,相反銅元作偽的難度大,加之國際錢幣拍賣會也多轉向機制幣,所以銅元價格一直看好,有些品類已拍出不菲的價格。 如1994年在香港的黃文元遺物拍賣會上,安徽光緒元寶中方孔十文銅元以5.800美金成交(約合人民幣4.6萬元);民國二十五年孫中山像廣東一仙銅幣,以6.300美金成交(約合人民幣5.04萬元);1995年香港泰星拍賣會,一枚奉天癸卯紅銅元,以1.800美元成交(原估價為30美元,落槌價是估價的60倍外加一成手續(xù)費);1996年北京嘉德拍賣會,拍出一枚安徽光緒元寶中方孔十文銅元,估價是6萬元人民幣;1996年,三枚互異的山東光緒元寶十文背“米字星”銅元,以人民幣6萬元成交;中國銅元之王四川光緒元寶當三十水龍、飛龍一對外加廣西光緒元寶十文銅元共三枚,以150萬臺幣成交(約合人民幣50萬元)。而到2010年秋香港黃華樞錢幣專場,最具代表的銅元當屬四川光緒元寶當三十紅銅飛龍,以306.36萬元成交,打破了近幾十年來中國銅元沒有過百萬元的單枚記錄。2011年春,北京華夏國拍銅元專場:“直”字二文大清銅幣,成交價50.4萬元;廣東五羊銅幣成交價30.24萬元。2011年上海崇源拍賣:清代度支部造幣總廠“銅幣一文”試鑄樣幣,背龍圖,未發(fā)行,存世罕見,以27萬元落槌;清代河南省光緒元寶當制錢十文黃銅試鑄樣幣,鏡面效果,美國新澤西州造幣廠試鑄,罕見,完全未使用,以20.7萬元成交;清代“奉天造當百”籌碼銅幣,巧克力包裝,保存完好,近未使用至完全未使用,伍德華舊藏,以11.05萬元成交;清代宣統(tǒng)三年二十文銅質樣幣,諾曼亞格斯舊藏,最終以34.05萬元成交;民國元年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十文樣幣,小面像版,打制清晰,巧克力包漿,以20.7萬元成交。2012年北京嘉德春拍:“江南試造當十制錢一統(tǒng)萬年”機制方孔錢,以22萬元成交。拍賣價及市場交易價一再創(chuàng)新高,拍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價錢,快速刷新了人們對中國銅元的一貫思維。 確定銅元的級別和價格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目前書本上的定級標價方式比較多,有直接標級、有以星為級、還有國際R級等形式,均按錢幣存世數(shù)量由低向高或由普到珍的順序標示。有的定價則是直接標定人民幣價,少則一元錢,多則千、萬或無定價。為了能使讀者直觀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筆者將自己的評定方式、人民幣參考市價(注:《中國機制銅幣》一書)與目前各類評定方式歸納為一個簡表,可作為確定銅元等級、價值的參照物(見表格圖)。 金屬硬幣存世量珍稀等級互參表: 說明: 一、此表是筆者按中國銅元的存世數(shù)量,把目前國際、國內諸多評級方法歸納在一起,供收藏與研究者參照。 二、本表按金屬硬幣的存世數(shù)量定級。但是一枚銅元品相的優(yōu)劣,也直接影響其價值,所以根據(jù)實物品相可分為美、上、中、下四等,其等級劃分是: 美品:正背面文字、圖案清晰,地張光潔,沒有流通,沒有磨損痕跡; 上品:正背面文字、圖案清晰,沒有流通或流通時間不長,基本沒有磨損痕跡; 中品:正背面文字、圖案較清楚,個別地方有磨損; 下品:個別地方磨損嚴重,個別地方文字、圖案不清楚,一般沒有收藏價值。 三、影響銅元的價格,不僅取決于其存世量的多少和品相的優(yōu)劣,還主要根據(jù)制造年代、用途、歷史作用以及工藝等來決定,一般來說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看其在歷史上的作用,一般來說應以正用幣為主,價格最高; 2、試鑄幣、呈樣幣一般存世稀少,在與正用幣存世相同的情況下,價格略低; 3、無面值幣(章)、籌碼幣、代用幣等,雖存世稀少,定級較高,但因為是非正式流通貨幣,價格應低; 4、錯版幣銅元中的漢文、滿文、英文錯誤,凡屬國家發(fā)行的正用幣,價格應高,民私、洋私價格應低。錯版陰陽文、偏打、重打屬鑄幣過程中之誤,雖存世稀少,價格應略低,合背、合面或有意加記號等,屬人為戲鑄,價格應較低; 5、中國革命根據(jù)地的鑄幣,因當時鑄數(shù)少,流通區(qū)域狹窄,在錢幣界未引起人們重視,更因為他是中國革命珍貴的歷史文物,所以價格應高; 6、本表以上品銅元為標準標定人民幣價。 五、收藏與研究中國銅元的目的意義 中國銅元是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形體雖小,但涉及面很廣,它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近代財政經(jīng)濟狀況。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經(jīng)濟史重要的實物資料,是一門“小中見大”不可忽視的學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它,不僅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刻苦鉆研,不斷探索,力求有更多的新品問世。努力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中國銅元中的名貴品類,不斷豐富錢幣藝術寶庫,這決不是單純的為了爭奇斗富,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愛好,這是對中國近代貨幣史研究的貢獻,也是進行錢幣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銅元從發(fā)行到現(xiàn)在,雖僅百年的時間,但由于戰(zhàn)亂及后來的回收處理,現(xiàn)存實物已不多見,部分稀品、珍品存世已寥寥無幾。因此,不斷探索發(fā)掘新品類,是每個錢幣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在研究中還要善于“以幣證史,以史論幣”,把錢幣研究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和愛國主義教育及科學發(fā)展觀結合起來。因此,在研究銅元中,一定要跳出所謂“玩錢”的圈子,結合近代中國人民遭受半封建半殖民地壓迫剝削的苦難史,充分認識今天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 銅元在中國發(fā)行、流通,前后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它在中國貨幣長河中僅為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是其品類繁多,形制復雜,卻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其中有許多問題至今仍有待錢幣研究者進一步探討,有許多品類需進一步去發(fā)掘,希望有更多愛好者加入這一行列,希望有更多的問題得到解決,希望有更多的新品問世! 筆者在多年的錢幣研究中,特別偏愛中國銅元,現(xiàn)將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呈獻給同好們,望能在中國銅元研究上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其中疏漏、訛誤之處,還望諸位先輩們、同好們不吝賜教! 本文所用圖片,除本人藏品外,多采自周沁園 李文平先生編著的《中國機制銅元目錄》、段洪剛先生編著的《中國銅元譜》。提供圖片的還有:何代水、朱復圭、李建清、施誠一、鄭仁杰、張洪寶、劉繼武、牧云秋、錢炳榮、王偉、三顧茅廬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