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代開元通寶諸多問題的探討 |
發(fā)布日期:13-06-20 17:11:50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周延齡 |
頭圓彎大,狹“寶”,有“元”字分左、右、雙挑。尤其是山西長治唐王惠紀年墓出土的“平頭通”開元錢,使“平頭通”版別的出現(xiàn)有了一個大致的年代上限,即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左右!捌筋^通”的文字特征為:文字較闊,“元”字第一橫長,第二筆左挑,亦有雙挑者;“通”字頭較短一元長并平寬,“通”走部三撇成點狀或相連;“寶”字“貝”部中兩橫與兩豎接;外緣稍闊;錢形稍大。從文字特征上可以看到它與“短一元”在文字上的延續(xù)與發(fā)展,顯得更規(guī)范與規(guī)整,而少了當初歐陽詢書寫文字的流動與活潑感。其后出現(xiàn)“低頭通”開元錢文字與之類似,只是“通”頭更狹。兩者錢背多見月紋。但有些月紋則極罕見,如背四月、角月紋。還發(fā)現(xiàn)有錢背鑄有云紋的開元錢!捌筋^通”和“低頭通”形式錢文的出現(xiàn),開元錢至此似乎已完成了它在面文文字意義上的版別演變。安史之亂以后,我們已經(jīng)很難見到文字變化上可稱為版別的錢幣了。頻改錢文可能與盜鑄盛行有關(guān),惡錢在流通中起到了驅(qū)逐官鑄好錢的作用,并使物價不穩(wěn),朝廷收入減少。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史書記載“開元通寶”不僅在鑄錢的錢監(jiān)和數(shù)量上有了增加,在重量上也增加了近一成。按中國貨幣的演變規(guī)律來講,鑄錢是由開始的大而重向小而輕演變,而開元錢在盛唐時一改早期錢制加重錢的重量,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盛唐時鑄行與流通的開元錢版別,從出土的紀年唐墓中分析,有“短一元”、“容弱”、“低頭通”和“平頭通”等。另外,是開元錢背鑄月紋大量出現(xiàn),此時的月紋與“容弱”、“大字”、“遒勁”、小字版的甲紋比較,不那么平直細長而顯得短小彎曲。 “開元通寶”背鑄月紋的含義,已有幾個觀點。如《唐會要》引鄭虔《會粹》書中言:歐陽詢進開元錢蠟樣,文德皇后掐一甲痕!陡凝R漫錄》中則記有開元錢背甲痕為楊貴妃所掐。彭信威《中國貨幣史》書中則認為,甲痕是受到了波斯、大食和突厥的外來影響。由于甲痕傳說不是正史所載,外來之說也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只是一種推測。 月紋的產(chǎn)生我認為應該與唐時的崇月風俗有關(guān)。遠古時期的人們就盛行祭月、拜月之風!渡胶=(jīng)》、《楚辭》中就有了月宮的神話,《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就是原始的月亮崇拜,也是之后賞月風俗的源頭。從唐代的詩賦中我們可以看到,詠月、賞月的詩賦連篇累牘、不勝枚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也正是在唐代才在民間約定成俗的。唐人稱中秋節(jié)為“端正月”,節(jié)日里的主要活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