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權 通 用 |
發(fā)布日期:09-11-06 08:11:1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北 泉 |
戰(zhàn)國后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狼煙四起。西秦逐步強盛,逐一掃滅其他諸國,華夏漸趨一統(tǒng)。以稱量制為基礎的秦半兩錢,在流通中的地位也逐漸突起,而規(guī)范半兩的標的也隨之鑄行,它標志著中國早在前秦時就已經(jīng)把監(jiān)督機制引入古泉鑄造領域,大約比羅馬的桿秤砝碼稍早。 據(jù)記載,大約公元前500年,羅馬的“桿稱”才出現(xiàn),桿稱靠移動稱砣的位置來保持與被稱物品重量的平衡,實際上是將天平的一端(放砝碼端)由固定式變成活動式,其好處是只要配上一個稱砣就可以了,而天平的砝碼要好幾個。桿稱也是用繩子吊一個盤子,再用繩子吊一個稱砣,除一端可活動外,基本形式與天平相同。而我國先秦時期的半兩錢在當時可以說也是桿秤的稱砣,因為目前傳世的先秦錢中,表示重量的不在少數(shù)。 此錢直讀為“第五重四兩”,錢體較為厚重,環(huán)內為方孔,面有外廓,錢背平素。正面左上有兩處流銅。背后內穿似鑿剁而成,切痕尚存。該品直徑43.5毫米至45毫米,厚度2.5毫米至3毫米,內穿11毫米。重量24.6克。 據(jù)傳“第九重四兩”等錢,都是無價之珍品。其中“第一”、“第五”、“第九”都是批次記數(shù)符號,“第二”、“第四”、“第六”、“第八”也應是按此理鑄造。戰(zhàn)國時(前475—221年)秦鑄大環(huán)錢,俗稱“四兩錢”。同“第一重四兩”一樣,均為秦初權錢,以此來衡量半兩錢八枚,因而后世又稱此錢為“砝碼錢”。 關于權錢,早在清嘉道年間的戴熙(淳士)在《古泉叢話》中就有記載。同治年間的鮑康(子年)在他的《觀古閣泉說》中印有權錢的拓圖,亦有“權錢”之說。1940年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中亦有相關說明和拓圖,均認為是世間罕見的珍品(書中所載之錢原物已下落不明)。 秦王朝嚴格規(guī)定,只有朝廷擁有鑄錢權,嚴禁民間私鑄。秦“半兩”既為法定流通貨幣,就有嚴格的規(guī)定,按秦量制,每枚錢的重量相當于現(xiàn)在的8克左右。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又稱法錢),面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shù)字符號,作為衡量的標準。按此權錢的標準,一枚權錢應當?shù)扔?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于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準?芍@種權錢的鑄造,在監(jiān)督、規(guī)范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tǒng)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四兩錢作為權錢一般不流通使用,鑄數(shù)也有限,很難見到,傳世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