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方孔園錢的末茬兒(宋康年)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6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024w.cn/),謝謝! 我國方孔園錢的末茬兒 在我國古代錢幣發(fā)展史上,方孔園錢(亦稱制錢)的鑄造使用時間最長,一般人認為從秦始皇統(tǒng)一貨帀半兩錢開始,(公元前221-215年)一直到清末1911年歷時約兩千一百多年,其實,真正講起來,它的鑄行時間還要更長一些,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就已出現(xiàn)了“一化”、“明化”、“明四”等方孔園錢,晚可至民國初期的某些地區(qū)、省也鑄行過“民國通寶”之類的方孔園錢,當然這時的方孔園錢已屬于我國方孔園錢的末茬兒,日薄西山,鋳量稀少,壽命也不長,因此這些末茬兒就更具有一種特殊歷史意義和政治內涵,值得收藏與研究。 為什么說民國時期鋳行的這種方孔園錢珍稀,筆者認為其具體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當吋開鑄的省份較少,如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年)全國開鑄“光緒通寶”方孔園錢的就有31個鑄局。而到民國初期(1912-1914年)開鋳類似“民國通寶”方孔園錢的,只有云南、天津和福建三個鑄錢局,其它各省均未開鑄;二是當時開鑄的品種較少,不像以前諸朝代開鑄“通寶”、“重寶”、“元寶”等品種甚多,名稱繁雜,可謂五花八門,異彩紛呈,而民國初期開鑄的方孔園錢品種卻很少,如云南東川僅鑄有“民國通寶”當十錢和“民國通寶”小平錢兩種,天津僅鑄有“民國通寶”一文錢一種,福建則鑄有“福建通寶”一文錢、“福建省造”二文錢及“閩省通用”二文錢三種;三是當時開鋳的數(shù)量也相當少,加之由于民國時期銅元(銅板)和銀元的大量鑄行,以及后來銀行紙幣的大量發(fā)行,致使方孔園錢在市場流通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使之逐漸地失去作用,因此其鑄量不得不相應下降,加上云南、天津、福建三省局鋳造方孔園錢的時間短,鑄量相對說也是極其有限的,故傳世更少,而且又是我國方孔園錢最后一次鋳行,自然彌足珍稀。 這里介紹的是筆者前些年在本縣農村偶然收購到的一枚民國初期由福建省鑄的“閩省通用”背“二文”方孔園錢。(如下圖)。 該錢系青銅質地,園形、方孔、直徑3.2厘米,厚0.1厘米,闊緣,正面豎讀“閩省通用”四字,楷書,書法遒勁,古樸典雅,秀美神韻,背面橫讀“二文”二字、楷書,鋳體厚重,制作精細,堪稱民國時期方孔園錢的珍品,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