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額貨幣硬幣化
我國的貨幣結構中,壹元以上的主幣是紙鈔,壹元以下的輔幣則是紙鈔與硬幣并行。其中,流通硬幣的面額較小,公眾反假意識相對淡薄。然而,硬幣與紙幣相比具有更耐磨、損耗小、壽命長等特點,其流通職能不容忽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當社會發(fā)展進入到勞動力緊缺的階段,大量自動售貨機、售票機等自動化設備必然取代人工服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交通工具等場合,硬幣仍將是人們隨身攜帶的生活必需品。
放眼世界,“小面額貨幣硬幣化”也是許多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行做法。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小面額貨幣硬幣化”的推進力度,嘗試在小面額貨幣中用硬幣替代紙幣,以改善流通中貨幣的整潔度。此外,人民幣要投身國際貨幣體系新秩序的建設,逐步走向周邊化、區(qū)域化,最終實現(xiàn)國際化,就必須要先練好內功,提高防偽性能,以體現(xiàn)國家的實力與信譽。
“小面額貨幣硬幣化”的大趨勢,對硬幣反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項工作事關國計,惠及民生,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我們應遵循“打擊、防范、宣傳、教育、管理”這一行之有效的反假幣思路,積極穩(wěn)妥地推動人民幣防偽技術的提升。
方寸之間別有洞天
人民幣防偽的目標是“公眾易識別、造假分子難偽造”。紙幣上的防偽措施主要有紙張、油墨、制版印刷等三大類約十五項。硬幣雖然面積小、體積小,但方寸之間同樣是防偽技術的創(chuàng)新天地。比如,硬幣材料本身就是重要的防偽措施。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旗下的上海造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造幣”)成功引進了當時國際先進的包覆材料——鋼芯鍍鎳,即在圓形的鋼芯坯餅表面鍍覆上一層金屬鎳。采用鋼芯鍍鎳材質的第四套人民幣1元硬幣(牡丹幣),色澤柔亮、外表美觀,具有耐磨損、耐腐蝕、鑄造成本較低等優(yōu)點。牡丹幣的投產掀開了中國造幣事業(yè)的嶄新的一頁,上海造幣也因此榮獲金融行業(yè)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硬幣防偽技術主要分為大眾防偽技術、材料防偽技術和結構防偽技術,F(xiàn)行普遍的大眾防偽技術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邊部滾字。這是指在硬幣邊部的圓柱體立面上滾上陽文或陰文的文字與圖案。從實際效果來看,采用了邊部滾字的第五套人民幣1元硬幣不僅防偽性能有效增強,藝術觀賞性也顯著提升。
邊部連續(xù)斜絲齒。金屬硬幣邊緣的連續(xù)絲齒與硬幣軸徑通常是相互垂直的,連續(xù)斜絲齒則與硬幣的軸徑形成一個特定的傾斜角度。這對硬幣的壓印過程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從而提高了造假的難度。
隱形雕刻。這是指在金屬表面進行雙重圖案雕刻,利用計算機編程將兩個不同的圖案處理后表現(xiàn)在硬幣的同一部位。這兩種圖案會根據(jù)光線角度或觀察點的不同而各自顯現(xiàn)。上海造幣曾制造過一枚“中國民俗系列——中秋銀幣”。銀幣上,月亮中的兔子從一個角度看是“臥兔”,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奔兔”,而當左右來回連續(xù)觀看時,兔子仿佛動了起來。
微縮文字。這是指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制作微縮的文字、字母或圖案,并通過激光雕刻機在硬幣模具上進行刻寫。經過制模和壓印工序,這些微縮圖紋就能體現(xiàn)在硬幣上。
精細圖紋。這是指采用精細點線將硬幣上的圖紋進行精細化處理。該技術是鈔劵上一種常用的防偽技術。
彩印。這是指將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與造幣技術相結合,把紅、黃、藍、黑等四色油墨利用特制印版移印到硬幣上。彩印的錢幣不僅顏色鮮艷美觀,還能通過不同色澤的分布、過渡,以及對光的反射程度提升防偽性能。
使用了防偽油墨的幣章產品
當前,還有許多流通硬幣采用了材料防偽技術,如雙金屬鑲嵌、三金屬鑲嵌和局部鑲嵌等。雙金屬鑲嵌,就是把兩種不同的金屬(或合金)通過一定的壓力鑲嵌到一起。雙金屬硬幣因其較強的電磁特征,具有良好的機讀性能。
電鍍鑲嵌雙色工藝
此外,還有一類結構防偽技術,如雙色、多邊形、異型、圓形中間打孔等,主要便于從外形上對硬幣進行識別。
縱觀以上三類流通硬幣的防偽技術,材料防偽藝術和結構防偽技術由于工藝較復雜、制造成本較高,一般適用于高面值的硬幣。鑒于目前人民幣流通硬幣的最高面值為1元,購買力有限,更適合采用大眾防偽技術。
組合防偽乃大勢所趨
人民幣要邁向國際化,其防偽性能必須比肩國際一流。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流通硬幣主要有日本的500日元、歐盟的2歐元、英國的2英鎊和加拿大2加元等,它們均采用了組合防偽技術。
部分發(fā)達國家流通硬幣所采用的組合防偽技術
防偽措施 |
500日元 |
2歐元 |
2加元 |
2英鎊 |
邊部絲齒 |
√ |
|
|
|
邊部絲齒與滾字 |
|
√ |
√ |
√ |
隱形雕刻 |
√ |
|
√ |
√ |
微縮文字 |
√ |
|
|
|
精細圖紋 |
√ |
|
|
√ |
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流通硬幣正由傳統(tǒng)的單一防偽向多種防偽技術組合應用的綜合性防偽轉變。實踐證明,硬幣的大眾防偽是相對防偽,有一定的時效性。隨著加工技術的發(fā)展,造假者的制假能力也不斷提升。因此,一些發(fā)達國家開始在其高面值的流通硬幣上,將多種大眾防偽措施組合運用于一枚產品上。這樣的趨勢,對于人民幣防偽技術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般而言,作為新技術的試驗田,普通紀念幣能為流通硬幣的提升作出富有實效的探索。2009年,上海造幣曾生產過一款上海世界博覽會普通紀念幣。
上海世界博覽會普通紀念幣(側面)-邊部滾字與連續(xù)斜絲齒
該幣運用了微縮文字、邊部滾字與連續(xù)斜絲齒等多項防偽工藝。該幣背面底部的“2010”上方,有一道細細的砂紋,通過放大鏡,可以從中看到一行工整的“EXPO 2010SHANGHAI CHINA”字樣。這就是縮微文字銘刻在世博幣上的獨特“胎記”。在世博幣的邊部,均勻分布著一條條向內略凹的斜絲齒,其間還鑲嵌著三組一模一樣的“RMB”字樣,每組間又以“·”相隔。這就是“組合運用邊部滾字與連續(xù)斜絲齒工藝”。與普通1元流通硬幣周圍的“RMB”相比,世博幣邊部的字樣更加飽滿、清晰。這背后,是對壓印力大小和模具弧度的精妙掌握。據(jù)上海造幣的制模人員介紹,上下3絲的公差范圍(1絲=1/100毫米),創(chuàng)造了制模精度要求之最。2010年,“組合運用邊部滾字與連續(xù)斜絲齒”技術,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而且經國家級科技查新單位的科技查新,屬于世界首創(chuàng)。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普通紀念幣的發(fā)行量達6000萬枚,在生產規(guī)模上達到了工業(yè)化量產的水平。隨后,上海造幣經過數(shù)年攻關,成功掌握了將更多大眾防偽技術組合運用于一枚硬幣上的工藝,掌握了推動人民幣硬幣防偽性能更上一層樓的“金鑰匙”。
未來硬幣防偽技術的跨界融合
風物長宜放眼量。作為我國造幣行業(yè)的骨干企業(yè),我們除了通過組合運用大眾防偽技術來提升人民幣硬幣的品質,今后還應緊跟硬幣防偽的發(fā)展趨勢,瞄準前沿領域奮力攻關。未來硬幣防偽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自動識別與大眾辨識這兩個命題。將一些在其他領域已經趨于成熟的技術,跨界融合到造幣領域,無疑是探索流通硬幣防偽技術的一條捷徑。順著這個方向,上海造幣依托在紀念幣(章)研發(fā)領域的豐富經驗,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以RFID為硬幣嵌入“身份證”。隨著現(xiàn)代通信電子技術的成熟,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商品的防偽。在造幣領域,該技術同樣有令人期待的應用前景與潛力。上海造幣曾研制出一種鑲嵌RFID電子標簽的金屬幣(章)及其制作工藝。在一枚虎年銀章上,上海造幣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與金銀幣章制作工藝完美結合,不僅攻克了金屬屏蔽無線射頻信號、金屬壓印與芯片保護等技術難關,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外觀視覺效果。
鑲嵌RFID的虎年銀章
鑲嵌RFID的銀章具有全球唯一的代碼,并可通過非接觸自動識別的方法來鑒別真?zhèn)。寫入芯片中的信息,不僅包括產品批號、生產日期、生產場地等參數(shù),還可以加入購買者姓名、購買時間等個性化資料,因而具備極高的防偽性能。該項目已取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并榮獲2011年度中國人民銀行科技發(fā)展獎二等獎。
以防偽油墨為硬幣“淡妝濃抹”。防偽油墨是人民幣紙幣上的一項防偽技術,在不同光線下,“100”等數(shù)字會呈現(xiàn)出不同色彩。如今,這項技術被上海造幣成功移植到金屬幣章上。在一枚“蝴蝶”銀章上,組合應用了光變、熒光、紅外三種防偽油墨,三只蝴蝶的翅膀分別呈現(xiàn)出綠變紫、紅變金和淡紫變橄欖綠等變色效果。
該技術將印刷技術與金屬制造工藝技術相融合,將高端防偽油墨應用于貴金屬基材上,色彩亮麗,藝術效果獨特,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大大提高了幣章的防偽性能。
目前,以上提到的這些前沿技術還只是應用于貴金屬的紀念幣、紀念章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類似的硬幣防偽技術將會使人民幣變得更加精美、更加高端,更好地展現(xiàn)國幣風采,惠及人民日常生活。
本文刊載于《中國金融》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