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錢眼里面看門道

解放日報 14-09-19 16:47:55 中國集幣在線 發(fā)表評論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錢幣鑒定專家錢嶼,自嘲“一朝跌進錢眼里,無法自拔三十年”。

  他見過舉世稀有的古幣,驗過千奇百怪的假幣,翻譯、出版近20部錢幣研究論著。近日,他為本版撰稿,為初入門的錢幣愛好者提供收藏建議。

  今天不讀書,明天買“藥”吃

  現(xiàn)在有相當一部分收藏者偏重收藏實物,不愿靜心讀專業(yè)書刊。我常說,如果你今天不花數(shù)十元買書讀,明天沒準就幾千、幾萬元地買“藥”吃。最近聽說有位“海歸”青年,花千萬元購入廣東“壽”字壹兩和大清國寶臺灣壽星銀餅各一枚,經(jīng)鑒定,均系臆造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收藏、研究錢幣的國家之一,早在南朝,顧?就撰有《錢譜》一書。如今,錢幣研究對象有古錢、古金銀、紙幣、機制幣、人民幣和花錢等六種。其中,近代機制銀幣的收藏與研究起步較晚,卻是收藏熱門,相關資料也較多。二十世紀30年代的上海,更是近代銀幣收藏的“熱土”。

  收藏錢幣,應該讀哪些書?上海商人王守謙1935年出版《中國稀見幣參考書》是很重要的一本; 上世紀30年代成立的泉幣學社,在出版的《泉幣》雜志中,大量刊登銀幣收藏文章;1939年,蔣仲川著 《中國金銀鎳幣圖說》,進一步完善銀幣圖錄;1949年,施嘉干出版《中國近代鑄幣匯考》,是二十世紀前半葉近代銀幣收藏的集大成者。

  迄今為止,錢幣研究界最重要的兩本近代機制幣學術著作都是外國人寫的。一本是特拉西·伍德華的《中國當十銅元》,一本是耿愛德的《中國幣圖說匯考》。2005年,我和弟弟兩人根據(jù)伍德華于1926到1935年間在《中國科學與藝術雜志》 上連載的英文原文,編譯出版了《中國當十銅元》的中文版。1986年,我托友人在美國一個拍賣會上花600美元購得一本1966年美國版的《中國幣圖說匯考》,當時我每月工資僅64元人民幣。兩年后,朋友來中國旅游,我才拿到書,便馬上著手翻譯,但因版權問題,這本書的中譯本直到最近才出版。這本書按年代編排,共收錄中國近代機制金銀鎳鋁幣圖版1597種、戲作幣45種、臆造幣110種、紀念章30多枚。

  入門者,五點建議需牢記

  新入門的近代銀幣收藏愛好者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收藏前先簡要了解近代銀幣發(fā)展概況,同時要了解清代、民國中央和地方造幣廠的廠史。清代銀幣由沿海沿江省份開鑄,呈現(xiàn)先地方、后中央,先分散、后集中的特征。民國初,軍閥割據(jù),各地與中央同時鑄造、發(fā)行銀幣,直至1933年廢“兩”改“元”,鑄造權才統(tǒng)一到中央造幣廠。1935年開始實行法幣政策,銀幣退出流通,但1949年國統(tǒng)區(qū)經(jīng)濟崩潰,國民政府被迫恢復銀本位,廣東、云南、貴州等少數(shù)南方省份又曾短暫鑄行過銀幣。

  二是先從普品入手。先收集曾大量流通的清代、民國銀幣,藉此了解不同銀幣的成色、色澤、重量、幣值、文字特征、圖案特征、邊道齒數(shù)等,有助于學習區(qū)分版別,更可為鑒定真?zhèn)未蛳禄A。還可多收集銀幣拓片和照片。

  三是萬不可圖便宜,一定要到正規(guī)錢幣市場、商店和拍賣公司購買。

  四是注重對幣文、圖案的釋讀。漢字幣文有不同的書法,例如常見的“寶”,便有缶“寶”和爾“寶”之別,至少還要能認得滿文、藏文、維文、蒙文等民族文字的紀年、幣值。例如,民國十三年甘肅省造壹圓背面下方有兩個少數(shù)民族文字,長期無人釋讀,其實就是蒙文的“一元”。對圖案的正確釋讀也非常重要。如民國十二年壹圓銀幣,長期被稱為“龍鳳幣”、“黼黻幣”,實際銀幣上的圖案是北洋政府的國徽,由周樹人、許壽裳和錢稻孫設計,而民國三年銀幣背面的嘉禾也是他們設計的簡徽。還有一種民國二十五年銀幣,常被稱為“古布銀幣”,其實是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的部徽。

  五是學會識別銀幣版別。不同時期的中央造幣廠和不同地方的造幣廠在設備、技術和工藝上均存在著差異,再加上還有私版摻雜在內(nèi),這就使得即便是同一樣式的銀幣也會有幾種版本,稱為“版別”。版別有大小之分。大版別主要是樣式種類不同,圖案、幣文存在明顯差異。如袁像銀幣壹圓,俗稱“袁大頭”,紀年分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有造幣總廠鑄造的,有分廠鑄造的,還有甘肅等地方造幣廠仿鑄的。解放戰(zhàn)爭期間,沈陽和上海的造幣廠也曾鑄造過。不同廠家、不同模具所鑄銀幣,均有不同,這就是大版別。小版別是指銀幣樣式種類相同,但由于鑄造設備、碾機設計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模具也會有自然磨損,所以,同一種銀幣也會有細微差別。

  直面“日新月異”的造偽技術

  真?zhèn)问侨魏我粋收藏門類都繞不過去的問題。

  近代銀幣偽品分為臆造品、仿制品、后鑄品、戲作品等幾種,另有改刻、鑲拼、加蓋幣等作偽手段。

  臆造品是偽造者自行設計的樣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主圖景表現(xiàn)帝后、著名人物和歷史事件,配以奇詭的圖案、紋飾和文字;另一類是利用清代民國有些省份未開鑄銀幣或者沒有鑄齊五等幣值,參照真品進行補鑄。

  仿制品即仿照真幣樣式的偽品,仿照的大都是稀見幣。仿造品不僅成色、分量、圖案皆與真品相同,有時甚至比真品制作得還精美。上世紀40年代,上海有家“麒麟錢幣社”,經(jīng)常制造仿品出售。其中一枚“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元,制作尤為精美,藏界長期莫辨真?zhèn)巍:笞鱾稳酥坏臈畛慎鑱淼缴虾2┪镳^錢幣組工作,從他口中,我才知這枚銀元確為仿品。

  對于臆造品,只要多看前人著作、熟知歷史就能鑒別,但要鑒別仿制品,目前只有看版別一法。鋼模易磨損,第一枚和最后一枚銀元會存在漸變式的差異。版別鑒定法就是,把所有真品的版別按秩序排列出,再將仿品一一對比。如果排不進任何版別中,則必是仿品。

  后鑄品指在真品鑄行之后,利用真幣的幣模再鑄造一些。后鑄品可視為真品原模的復制品,如京局一元、五角、五分,均為后鑄幣。戲作品則是有人故意用不同銀幣的正面和背面的幣模,故意錯誤搭配鑄造,所以也稱為“錯版”。鑒定這類偽品,主要依靠造幣廠史料和當事人的回憶;另外可看它的工藝特點,尤其是齒邊和成色。

  改刻主要是利用真幣,增刪圖案文字,使之成為稀見幣。如在常見的“湖北光緒一元”背面鑲嵌“本省”二字,便成為少見的“湖北光緒本省一元”。鑲拼則是用兩枚常見的銀幣,各自磨去正面或背面,然后焊接、黏結,成為少見的錯版。加蓋幣是在普通銀幣上加蓋戳記等,最典型的就是在民國三年、九年的壹圓上加蓋“蘇維!贝劣洝

  隨著計算機、3D打印等技術的進步,銀幣造偽技術也“日新月異”,收藏者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