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麗王朝珍品錢乾元重寶鑒藏 |
發(fā)布日期:13-04-25 08:51:20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山東 周金科 |
乾元重寶背
乾元重寶背
乾元重寶正
乾元重寶正
“乾元”二字在中國古代圣人所集成的《易經》這本解開宇宙人生密碼寶典的書籍中被精辟歸結為“開創(chuàng)”之意。其代表性八卦符號列“乾”(即天)為首,“釋天象創(chuàng)生人與萬物使之循環(huán)復始而息息不生”,語意簡練卻包含著大自然蕓蕓眾生對上蒼的崇拜等樸素辯證法哲理。 “乾元重寶”錢是我國唐代(可稱唐、大唐)中期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鑄行以銅材為主的貨幣,制內方外圓,亦為“重寶”錢名的開端。初鑄品錢徑大多26~30毫米,重6~10克,以一當十與唐“開元通寶”并行。翌年,此錢又行大小徑不同的“重輪”,一當開元錢五十枚,被百姓呼為虛值,短期便引起全國性的通貨膨脹,引發(fā)私鑄充斥,貨幣大幅貶值,物價狂漲,斗米自盛唐時的十錢左右飆高至七千錢,正常商品流通秩序被打亂,帶來的后果是民聲怨恨,社會動蕩不安,國家經濟出現(xiàn)紊亂。寶應元年(762年)代宗李豫即位后迫于幣值混亂給民眾帶來的危害甚烈,明智詔令大小錢均作一(文)使用并大量鑄行徑 24~25毫米、重4克左右的“乾元重寶”銅平錢(本文下稱“唐乾元”),這個順乎民意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市場交易中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避開因貨幣危機導致對朝廷的不測風險。終唐末期的唐乾元與其他規(guī)格的乾元錢一樣,大多數(shù)光背無文,少數(shù)可見月、云紋,星號及瑞雀圖。 隋代以前貨幣多以重量為名稱,自唐始改稱“通寶”、“元寶”、“重寶”,取其通行寶貨(寶錢)的意思,統(tǒng)一了貨幣稱謂。除武德四年(621年) 開鑄“開元通寶”外,以后各代所鑄錢幣大都冠以當時的年號,錢的形制、大小、重量等也是各代相延,差別不大,幣制標準化程度經不斷改進、整合,已達臻于完美的地步。唐代“寶錢”制的創(chuàng)立符合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完善了貨幣體系,給市場經濟帶來極大便利,國家獲利強盛,人民受益富足。據(jù)《新唐書· 食貨志》記載:自高祖李淵到德宗李適(780年)近一百六十年間,所鑄錢幣整齊劃一,品種繁多,數(shù)量相當可觀,在開元、乾元、天寶三個時間段全國錢爐近百處,年產量達三十多萬緡。這時的大唐政治穩(wěn)定、社會寬松、經濟繁榮,與鄰近地域及海外貿易十分活躍,作為一般貨幣種類的唐乾元等鑄幣經物貿與人員交往后不斷流向現(xiàn)朝鮮半島、日本等東南亞各地,對這些地區(qū)貨幣的產生和發(fā)展起了重要先導作用。 從公元前2世紀中國西漢直到公元18世紀末的清朝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均是中國歷代(朝)藩屬國。公元4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