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字體楷書,“乾”作“ ”(見圖)。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該錢之所以鑄時僅八個月,還有其歷史原因。
有關(guān)乾封泉寶的背景,有史籍可證:“乾封元年造乾封泉寶錢,直開元十,周年以后廢。二年詔:開元錢依舊施行,乾封錢貯”!扒庠攴庠乐螅指蔫T新錢,文曰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仍與舊錢并行,新錢一文當(dāng)舊錢之十”。
乾封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個年號,在封泰山后,改麟德為乾封。李治在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下,被立太子,于公元649年即皇位。李治性格昏懦,毫無主見,恭聽長孫無忌輔政。尤其是在娶唐太宗李世民幼妾武則天入宮后,唐朝生死大權(quán)逐漸操縱在武則天手中。乾封元年,武則天涉理朝政,在泰山舉行規(guī)?涨暗姆舛U盛典,參加者竟排數(shù)百里,在中國歷史上是絕對的罕聞。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雙束碑”,意旨武則天與高宗共創(chuàng)天地。并鑄乾封泉寶錢行用于市,帶來的卻是“谷帛騰貴,商賈不行……”。次年便廢止停鑄,鑄時僅八個月,新錢不但未能達(dá)到目的,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這是統(tǒng)治者始料未及的。在此期間,李治下詔自批:“采乾封之號,改鑄新錢。靜而思之,將為不可”。李治認(rèn)為,唐高祖鑄開元錢,在太宗貞觀鼎盛之時都未更改,自己卻鑄新錢取而代之,恐違天意,便即令收回新錢復(fù)行開元,予以儲存已作萬代之法。可見造成乾封短暫的直接原因是改鑄虛值錢導(dǎo)致通貨膨脹,造成經(jīng)濟(jì)動蕩,盡管迅急而停,但利益驅(qū)使,不法之徒仍私鑄牟利,使錢幣更趨泛濫。
唐朝開元之初,在貨幣方面主要是私鑄問題。盡管法律規(guī)定“盜鑄者死,沒其家屬”,但是“私錢犯法日蕃”,“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皠t天長安中……自是盜鑄蜂起,濫惡益眾。江淮之南,盜鑄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濤險峻,人跡罕到,州縣莫能禁約……亦堪行用”。錢幣私鑄并非唐代特有,唐以前有之,漢代為重。可是唐前期私鑄的緣由與前代不同,以前發(fā)生私鑄、濫鑄情況,均是由于封建帝王遇到財政危機時實施貨幣貶值政策,官府首先鑄造不足值惡錢所致。民間仿鑄牟利,造成“錢益薄小,百物踴貴”。自唐高祖鑄開元以后,直到唐玄宗光天之際,只有高宗鑄“乾封泉寶”提高名價,變相貶值,其名義價值并沒有高于實際價值!八藉X”和“法錢”相比,不具備無限法償?shù)臋?quán)力。在“法錢”輕小的情況下,大量的“私錢”能在流通中被人們接受,而且未造成“物價踴貴”的后果,這個事實說明了在唐前期私鑄的背后,早已孕育著錢幣匱乏的萌芽,只不過還沒有成為嚴(yán)重的經(jīng)濟(jì)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