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通寶不太平 |
發(fā)布日期:11-01-09 08:56:0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dǎo)報 作者:葉真銘 |
“太平通寶”錢鑄造于北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976年至984年),是宋代第一種年號錢。錢文書體真書兼八分體,背無文字或有星月紋,以銅質(zhì)小平錢為主,至今小平銅錢存世仍多。另鑄有鐵錢,有小平、折二、折五等版別,主要鑄造行用于四川、湖廣等處。當(dāng)時福建建州也曾短暫鑄造過“太平通寶”背巨星紋折十型大鐵錢,其鑄時短、鑄量少、極為罕見,故而鮮為人知。 我國古代流通使用的錢幣,主要是以銅材鑄造的銅錢。但在一些時期和部分地區(qū),也曾以鐵材鑄造過鐵錢。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分裂,政治動蕩,經(jīng)濟凋敝,貨幣流通混亂不堪,鉛鐵錢的使用占據(jù)優(yōu)勢。五代政府曾下令禁用鐵、鉛錢,無濟于事,民間流通貨幣仍是銅鐵錢并用。尤其在十國,不少政府大量鼓鑄鉛鐵錢,市場主要流通使用鉛鐵錢,將鐵錢的鑄行推向了高峰。 北宋初期延續(xù)了五代十國以來貨幣流通的格局,四川、湖廣、福建等地區(qū)仍使用鐵錢,與銅錢并行流通。據(jù)宋元之際著名歷史學(xué)家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記載,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朝廷“以福建少銅錢”為名,詔令建州鑄“太平通寶”大鐵錢與銅錢并行,但不久就停鑄了。建州治所即今福建建甌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人杰地靈。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建州,“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五代閩國時期,王延政在建州治軍攬政、立國稱帝,前后二十多年,在建州鑄有“天德通寶”背“殷”大錢和“開元通寶”背“殷”、背“建”小平鉛錢等錢幣。南唐占據(jù)建州后,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在此設(shè)“永豐監(jiān)”,鑄造“開元通寶”背巨星紋大鐵錢等,至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始停鑄。因此北宋初年利用建州原有鑄錢條件開鑄“太平通寶”大鐵錢。《宋史·食貨志》記載甚詳:“是時,以福建銅錢數(shù)少,令建州鑄大鐵錢并行,旋罷鑄”,太平通寶大鐵錢限定在福建境內(nèi)流通,“官私所有鐵錢十萬貫,不出州境,每千錢與銅錢七百七十等,外邑鄰兩浙者亦不用。” “太平通寶”大鐵錢,直徑40毫米左右,穿徑10毫米左右,重30克左右,錢文隸書,直讀,背穿上有一巨星紋,與建州所鑄“開元通寶”背巨星紋大鐵錢一脈相承,獨具特色。宋朝廷規(guī)定“太平通寶”大鐵錢“每千錢與銅錢七百七十等”。古代銅錢一貫一般為1000枚。但宋代銅錢實行省佰制度,即以不足100文之錢充作百文行使,便稱為“省佰”。宋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后更減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