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泉閣主
如皋陳建平家藏的這枚承安寶貨折五銅錢,直徑34.5mm,全身裹滿厚厚的綠銹,紅斑深入銅骨,由于受到千年歷史長河的沖刷,錢體稍有失圓,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向人們訴說中國錢幣史上的一大懸案。
承安寶貨,是金章宗完顏璟承安二年至五年(1197年至1200年)所鑄!督鹗贰防镉涊d不詳細,舊時傳統(tǒng)泉家多憑膚淺見識肆意判偽,泉界前輩及文博界多數(shù)不知道承安寶貨有方孔錢幣留存于世間。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的大開發(fā)和新型城鎮(zhèn)化推進,大型工程高密度建設,所以開河挖土之際,承安寶貨錢大量出土后,終于得到有識之士的一致認可。
大家只要看看本文所附的圖片,就不得不承認:承安寶貨確有方孔銅錢真品傳世!驗,生坑重銹的錢幣本身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翻遍所有關于承安寶貨的文獻,只有泉癡山人的著作最為客觀,詳細。他仔細梳理了承安寶貨的前世今生,力證承安寶貨方孔銅錢的存在事實。今天,把山人原發(fā)表在《內蒙古金融研究·增刊》2004年第2期的作品《承安寶貨確有方孔銅錢真品傳世》(以下簡稱《傳世》)在本博客全文引用,以便對承安寶貨銀鋌和銅錢感興趣的朋友參考,以下為泉癡山人關于金代承安寶貨考證的全文,在此并向泉癡山人表達深深的敬意。
為什么朋友提出要求這么長時間,直到今天才重新發(fā)表呢?主要是我覺得四年前寫得小文今天看來略顯淺薄幼稚,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對泉界弊陋評論尚多顧忌,所謂身在廟堂不能不前瞻后顧者也。今天,筆者已遠離官場成為錢泉江湖中一癡狂野人,大可不必再看某些人的臉色而暢所欲言了。所以,想重新再寫一篇關于承安寶貨的文章。然而,動起筆來才知問題太大,條件尚未完備,短期內是無法完成的。沒辦法,只好轉過頭來在舊作上打主意。因此,就有了這篇折中兩全的《補議》問世。不知朋友們能否認可?萬望朋友和眾方家不吝賜教。
舊作《傳世》是借泉界權威人士論點為自己立論的一篇文章,是所謂拉大旗作虎皮一類的東西!秱魇馈分詼\薄,重要的是它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金代的貨幣制度去發(fā)掘、去論述。
金代承遼的貨幣制度——銀錢同行。銀兩為主幣,銅錢為輔幣。大宗貿易用銀兩交易,銅錢只起找零輔助作用。日常零星交易以銅錢為主。這種主輔幣同行的貨幣制度,也即“母子相權”的貨幣制度,貫穿整個人類經(jīng)濟社會,沒一個社會只存在主幣不生產(chǎn)配用輔幣。唐是“錢帛兼行”;遼是先“錢帛兼行”后“銀錢同行”;宋是先“錢帛兼行”后“銀錢同行”再后“錢、銀、鈔同行”。金也沒有例外,他不僅是繼承了遼的“銀錢同行”的貨幣體系及制度,同樣用掠奪來的遼宋等各國的銅錢作輔幣,自鑄的少量年號錢(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大定通寶前,金代早期所有年號的鑄幣)只是作為皇權象征。作為賞賜、聘享使用。
金章宗針對銀兩幣在稍小貿易中,銀兩幣要切割、重新確定成色、稱量的麻煩和弊病,將銀兩主幣按遼過去做過的方法:“把大銀錠以朝廷的名義,按統(tǒng)一的成色,切割成若干等級、不同固定重量的小銀鋌,并確定好最小單位與輔幣的比價”,加以改進增加了:錢幣名稱;法定面值(固定重量);發(fā)行機構及印簽。然后用法律手段推到社會用于流通。這樣,就誕生了中國貨幣史上最早的、由政府發(fā)行的、有固定等級、有名稱、有面值、有發(fā)行機構簽押的、國家銀幣——“承安寶貨”銀鋌。
主幣有了改進,輔幣就不要了嗎?非也!銅錢亦要配合。《金史·食貨志》說得明明白白:“銀鋌改鑄,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薄俺邪矊氊洝泵績烧坫~錢二貫,這銅錢那來?不鑄造新錢,天上能掉下錢嗎?不能!自然就引出了承安三年(1198年)鑄造當五型“承安寶貨”銅錢的事來了。這就是承安寶貨銀鋌和銅錢誕生的經(jīng)過。是既有史書記載又有實物證明的客觀事實。
銀鋌和銅錢同名在金代可能存在嗎?這是造成彭信威教授做出“銅錢系假造出來的”錯誤論斷的主要原因。因為在此之前只有銅錢有法定名稱。布帛、銀兩沒有法定固定名稱,交易時它們本身要根據(jù)購貨量和價格進行切割,無法命名。新銀幣與銀兩不同,它有固定重量(面值)交易時不用切割,數(shù)面值數(shù)、銀幣個數(shù)即可。所以,它應該有個名稱。如何命名呢?是和輔幣取一樣名,還是另取一個和輔幣不一樣的名字?大多數(shù)頭腦正常人自然都會選主輔幣取同樣名字的路。金章宗也沒有特異,自然而然地把主輔幣銀鋌和銅錢都命名為“承安寶貨”。這種給主輔幣取同一個名字的方式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并為世界所有國家所共享。
我一直納悶的是頭腦聰慧的彭教授怎樣會在這樣一個低級到底的主輔幣同名的問題上昏了頭,竟認為有了銀鋌“承安寶貨”,就不應有銅錢“承安寶貨”,有,就是“系假造出來的”。真不知彭先生哪根筋發(fā)生了問題?尋思好久,我認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只有“承安寶貨”這樣唯一一次法定銀鋌主幣和銅錢輔幣相遇,前無來者,后無從者,彭先生才一時忘卻了關鍵環(huán)節(jié)類比,造成了令人遺憾的故實。
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彭先生逝世十多年后的一些所謂泉界精英,面對史書的白紙黑字和無可挑剔的銅錢實物,竟然被出土的幾枚小小“承安寶貨”銀鋌砸得滿口說胡話,“由于兩次(承安寶貨銀鋌)發(fā)現(xiàn),原先視為珍品的方孔圓錢式的承安寶貨銅錢之出于偽造,已經(jīng)情況大白。無復藏身之地了。”①什么情況大白?難道發(fā)現(xiàn)了主幣,就能否定活生生存在的同名輔幣?還什么無復藏身之地了!這些人錢幣知識貧乏無知到了何種程度?!金朝主輔幣同名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些人眼睛難道長到后腦勺上,對鐵樣的事實視而不見。
承安四年,由于“承安寶貨”銀幣被私鑄摻雜使假,受到人們抵制不得不廢棄后,紙幣取代了銀幣的主幣地位,鈔錢同名更加普遍。如:貞祐通寶,元光重寶,天興寶會等都有同名紙鈔和銅錢真品傳世。可惜的是,它們和承安寶貨一樣都被所謂的新中國錢幣專家們以“這些名稱都是紙幣名,所以銅錢是泉商的偽造!钡睦碛纱蛉肓死鋵m。真真是比竇娥冤還冤的致無辜銅錢被污蔑致死案。
造成這一連串錢幣冤案的另一原因,是歷史上所謂的正統(tǒng)的大漢族主義在作祟。《金史》和《遼史》一樣倉促完成,史料缺失訛誤同樣不堪入目。
而編纂者對史實竄改胡編之處不勝枚舉。特別在一慣不被士大夫重視的貨幣制度、錢幣發(fā)行上,更是能刪就刪,能不寫就不寫。致使錢幣發(fā)行情況滿目!瘡夷,無法看清它的完整面貌。這種情況更使得不懂史、不讀史的所謂錢幣精英們無所適從,只能跟著別人屁股人云亦云。出土實物證實,《金史》對承安寶貨銀鋌的記述就是編纂者拍腦殼的錯記。其《食貨志》說:“銀鋌改鑄,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笔聦嵤恰耙粌芍廖迨畠煞质取保疫@里向大家展示部分我親拍親鑒的承安寶貨銀鋌的實物照片,看看《金史》的錯記。金代承安寶貨銀鋌十等為:壹兩、壹兩半、二兩、二兩半、叁兩、伍兩、拾兩、拾伍兩、貳拾兩、伍拾兩。(見承安寶貨銀幣照片集)我之所以沒寫成論述承安寶貨專文,主要是拾伍兩、伍拾兩兩等承安寶貨銀幣還沒有購買到手,東西雖已派人看過,但因種種原因尚未成交。套幣未全無法成文,僅此而已。
金朝史料的失載和對承安寶貨的錯誤記錄,使金章宗承安年間錢幣的發(fā)行流通情況撲朔迷離,造成缺乏全局歷史觀的錢幣學家們迷失了方向,做出了錯誤論斷,把本應在中國錢幣史有崇高地位一些銅幣排斥出歷史貨幣的行列,F(xiàn)在是為這些被誤冠假錢帽子的金代珍錢恢復名譽、平反昭雪的時候了。盼朋友們能和我共同做這個工作,相信勝利就會到來,一定會到來!
據(jù)我近四年對金代錢幣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知泉友們:承安寶貨銅錢不但有真品傳世,而且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銅錢傳世,而且每等錢都有幾種不同的版式,小平、折二錢可能都有篆書錢。小平錢徑23-24毫米,重3-4克;折二錢徑27-28毫來,重6-8克;折五錢徑34-35毫米,重12-16克;折十錢徑39-40毫米,重16-20克。由于金代自鑄錢主要是補充舊錢不足和展示皇帝權威使用,故數(shù)量很少,至今仍是一種珍品錢幣。希望泉友不要相信否定者無根據(jù)的言論,只要錢本身的材質、文字、形制、包漿、銹色無問題,就應是真承安寶貨錢。不要聽見喇喇蛄叫喚,就不種地了。讓別人去說罷,我們走我們自已的路!——裴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