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形獎章“西王賞功”金錢 |
“西王賞功”本是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至十七年十月,義軍首領張獻忠攻占武昌稱大西王期間,用于獎勵有功者的獎章,因其完全按照錢幣形制鑄造,錢幣學家將其歸類為賞功錢類收錄。此類錢幣的銘號還有均為銅質的秦國時“文信”、“長安”封號錢、太平天國石達開的“翼王賞功”錢、齊刀幣“齊返邦長法化”、十國楚王馬殷“天策府寶”紀念幣三種。 在這三種錢形另類銘號錢中,泉界素有“西王賞功金者稀”之說。先輩馬定祥的著錄中記載了“毀錢化金”的故事:20世紀初,成都張某于五洞橋一小吃處,以80文銅錢,購得一“西王賞功”錢后,磨其輪,見“赫然赤金”,沾沾自喜曰:“吾無意得一金錢”。有錢商聞之,上門求觀,張氏已將錢熔之,得金數(shù)錢。錢商頓足曰:“若不熔,值黃金20倍也”,張氏追悔莫及,傷氣數(shù)月。“西王賞功”金者稀的原因還在于,金錢,是張獻忠攻占楚王府武昌“掠宮中金百萬,輦載不盡”(《考二十四史約編》后,專門鑄造獎給其高級將領的,時間僅一年多。張獻忠攻下成都稱大西國皇帝后,清順治三年(1646年)與清軍作戰(zhàn)中箭身亡,清政府以得金銀銅賞功錢者為追剿其殘余目標,為保全性命,均自行將其銷毀,尤以金質獎章為甚,所以今所見可謂鳳毛麟角。 傳說遠古先人發(fā)現(xiàn)黃金時,是一個黃燦耀眼、冰冷硬梆的東西,遠看就像一團火,因而把黃金比著心中的太陽。文中的這枚折五大小西王賞功錢(見圖1、圖2),直徑3.6厘米,廓厚0.2厘米,肉甚薄僅0.05厘米,重16.66克,形制、書風等與夏龍、半丁《幣海漫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同類金錢圖吻合。由于古代煉金不純,該錢表面還有點銅銹,加上布滿污穢,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是銅質,后用軟布加少許牙膏結合擦拭,越擦越亮,露出外罩的金天然咖啡(黑色)銹色,磨其輪,立見柔軟赤金道,成色在90%以上(截面圖3),丟在地上呈真金“叭噠”響,有聲無韻,與銅錢跳動劇烈的“噹噹”余音絕然不同。這真是“有眼不識金鑲玉,錯把黃金當廢銅”。 賞功金錢輪脊.jpg 西王賞功金錢1.jpg 西王賞功金錢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