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行的背藏文“崇寧重寶”錢是中國錢幣史上形制頗為特殊的一種鑄幣。有關“崇寧重寶背藏文錢”的鑄行情況,漢藏文獻鮮有記錄,目前出土鑄品極少,僅在甘肅省的榆中、臨潭等地發(fā)現(xiàn)過!俺鐚幹貙毐巢匚摹卞X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較為典型的漢藏兩文合壁錢。
正面:漢字“崇寧重寶”為隸書體,直讀、狹穿、闊緣。
背面:
譯文:土(
)、水(
)、火(
)、風(
)。
藏文書體系十世紀時期安多人氏卓•涅赤創(chuàng)新的一種楷書,其讀法按傳統(tǒng)習慣如同上例譯文排列次序。而“地、水、火、風”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之為“四大物種”,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物種”形成,因此,它成為古代藏民族用于解說、認識宇宙構成的一種原始學說。用在錢幣上作背文,則寓意著“吉祥”、“太平”之意,與正面文“崇寧”意思相對應,這與宋徽宗時期的年號(政和、重和、宣和)連用三“和”用意一樣,其寓意皆為太平之意。
北宋政府鑄行“崇寧重寶背藏文錢”主要流通于當時陜西路西部置。隨著北宋與吐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聯(lián)系的不斷加強。加之“河湟之役”期間宋軍深入河湟吐蕃腹地軍事行動及行政等開支的需要,同時便于對吐蕃部族各階層感情的交流、籠絡人心。也作為當時宋廷對吐蕃諸部采取恩威兼制的招撫手段之一。故而,北宋政府破例行使有藏文字[宋史稱“蕃字”]紀意的“崇寧重寶”大銅錢,其意義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主要用于“河湟之役”軍費等開支,賞賜開支,貿(mào)易往來,蕃官的俸錢和撫納部族的開支,“官錢”的放貸等用途和目的。
“崇寧重寶背藏文錢”是漢藏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開創(chuàng)了中國貨幣史上使用藏文的先河。比清中央政府在西藏鑄幣使用的藏文還要早約六百九十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貨幣史上是較為罕見的。“崇寧重寶背藏文錢”是促進漢藏民族友好往來的實物見證,更是我國貨幣文化史上的一支奇葩。
北宋“崇寧重寶背藏文錢”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