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金屬貨幣中,出現(xiàn)了一些“合背”錢和“合面”錢,古錢幣中有,近現(xiàn)代機(jī)制幣中也有。不論是“合背”錢或者是“合面”錢,當(dāng)時鑄額都極少,本是珍稀品的錢幣,經(jīng)“合背”或“合面”,都將更珍貴;即使是普品的錢幣,一經(jīng)“合背”或者“合面”,,身價倍增,甚至身價百倍、千倍,因為物以稀為貴,“合背”或“合面”的錢幣很少,遺存至今,更是鳳毛麟角,淘寶時,如淘得此類錢幣,當(dāng)是一喜。
“合背”錢,指該種錢幣的雙面均是錢面;“合面”錢,指該種錢幣的雙面均是錢背。古錢的“合背”錢,是用兩件面范鑄成的錢;古錢的“合面”錢,是用兩件背范鑄成的錢,大都是操作失誤,是誤作,也不排除,是有意而為之的戲作。古錢幣如此,我國近代機(jī)制幣中出現(xiàn)的銅元或銀元的“合背”錢、“合面”錢也大體如此。以遺存的情況看,各種“合背”錢多于“合面”錢,因此“合面”錢則更顯珍貴。
筆者藏有兩枚銀元“合面”錢(見圖),一枚是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的“合面”錢(見其上緣英文標(biāo)識HU PEH PEOVIKCE),直徑39毫米,現(xiàn)重26.8克;另一枚是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的“合面”錢(見其上緣英文標(biāo)識SZE CHUE PROVINCE),直徑39毫米,現(xiàn)重26.3克。此兩種“合面”錢,錢幣兩面皆為龍圖,都屬“龍洋”。
“龍洋”銀幣,是清政府為抵制外幣而鑄行的銀幣,“光緒元寶”一度是我國晚清至民初的主要流通貨幣。十七世紀(jì)后,西方商人每年從我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絲綢和陶瓷等商品,絕大部分是用其本國銀元支付的。由于外國銀元制作精巧,大小成色基本一致,便于計算,人們樂于接受,我國傳統(tǒng)的銀錠、元寶則顯笨重,漸漸退出流通領(lǐng)域,外國銀元大量流入我國,幾乎占了我國貨幣的半壁江山;隨著近代工業(yè)的興起,鑄幣工藝發(fā)生重大變革,“龍洋”應(yīng)運(yùn)而生!褒垺笔侵腥A民族的象征,幣上鑄龍,又是清后期的一大特色,龍的造型種類較多,有立龍、飛龍、官局龍、水龍、旱龍、大清龍、珠圈龍、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最早常見的是銅元中取蹲坐之狀的坐龍。
這兩枚機(jī)制“合面”的光緒元寶銀幣,一枚去污見芳容,另一枚存其污垢留真跡,筆者認(rèn)為是制作時有意戲作,戲作成趣,皆是精美的龍的銀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