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兆生收藏的四枚銅錢,其中其中一個很厚的圓銅錢,上面刻的“崇寧通寶”四個字還依稀可辨。 譚地 攝
圖為王兆生收藏的“小茶碗”。 譚地 攝
中新網(wǎng)張家口1月28日電(記者 譚地)河北張家口市知名收藏家王兆生近日告訴記者,幾年前,他收藏了一個“小茶碗”,通過這個“小茶碗”無意間揭開了一個考古界多年未解之謎,那就是“茶馬互市”榷場的最北端在張家口的赤城縣。張家口市文物管理所專家28日表示,王兆生先生的探究精神值得肯定。
據(jù)王兆生回憶,十年前,他在整理瓷器藏品時,發(fā)現(xiàn)了一件“小茶碗”,越端詳越耐人尋味。據(jù)自己考證,這個“小茶碗”,屬于秘色瓷,越窯產(chǎn)品,他揣測,他的生產(chǎn)年代應該屬于唐朝晚期。
“小茶碗是如何流落到塞外古城張家口的?茶,茶馬古道,茶馬互市。宣化遼墓的茶道圖,還有這個小茶碗,它們究竟有什么關系?”一連串的疑問,使王兆生陷入了探索之路。
根據(jù)《中國茶文化》、《茶經(jīng)》在內的很多資料以及宣化遼墓壁畫中的茶道圖,王兆生分析,在公元1031年之前,張家口就有了喝茶的歷史。
“這一推斷,在另一部著作中也記述”,王兆生給記者翻開一本《張家口地區(qū)公路運輸史》(河北省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發(fā)行),該書第二章第二節(jié)中寫到:“在五代十國期間,張家口地區(qū)絕大部分為契丹所轄,在后唐天成二年,遼天顯二年(公元927年),契丹曾向后唐商洽互市。當時規(guī)定在云州(今赤城縣云州)之北的野固口為互市地點即‘榷場’。契丹輸出的物品主要有羊、馬、皮毛,輸入的物品則為茶葉、絲織品、貴金屬和手工業(yè)品。張家口地區(qū)是契丹通往中原的必經(jīng)大道,又因‘居庸可行大車’所以互市貿(mào)易繁華,物品的運輸也非常頻繁。”
這一記述,讓王兆生更加深信不疑,但文中所指的“野固口”到底在哪里?這讓他又陷入了思考之中。
28日,記者采訪了張家口市民間收藏家協(xié)會理事、赤城縣文史研究室理事孫登海,孫登海說,他正在組織編寫一本《赤城史話——兼談赤城縣地名文化》,據(jù)考證,契丹、遼時赤城沒有“野固口”這樣的地方。他說,后唐時期,赤城云州不是中原的地盤,不在五代石敬瑭統(tǒng)治下。文中所說的“云州”是今天的大同懷仁縣,“野固口”在懷仁縣之北,即右玉縣境內的得勝堡。另據(jù)孫登?甲C,遼金元時期,赤城境內確實有過榷場,在今雕鶚鎮(zhèn)下虎村西山,當時叫故羊城。此外,在金朝,赤城還有過一個榷場,在今天的田家窯鎮(zhèn)井兒洼的蛤蟆山。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