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缺角錢 |
小時候有親戚在儲蓄所工作,閑聊時談起柜臺收兌殘幣,缺一個角按什么比例換新錢,缺兩個角、缺半邊又按什么比例,一條條規(guī)矩頭頭是道。問為什么弄這般仔細,那親戚半開玩笑地說,要都按百分百收兌,保不齊真有人會把鈔票剪開,嘗試用十塊錢換回二十塊去。 紙幣有密押、水印,加上是紙質(zhì),“化整為零”怕是糊弄不過稍有經(jīng)驗的銀行職員,可古代的銅錢就不同了,“防偽標記”不過銅錢上的文字,加上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后,稍大宗的交易都是一百文串作一串,叫“一貫”或“一陌”來用,真要“缺角”著實再容易不過:若玩小的,就把銅錢剪角、剪邊,用剪下的“邊角料”鑄造新錢;若玩大的,就在原本一百文一串的“錢陌”里動手腳,反正那會兒又沒點鈔機,一百文大錢少上十個八個,也未必有人關(guān)注。 魏晉南北朝時就出現(xiàn)了這種狀況,盡管兩晉官方一直沒鑄錢,但到了東晉和南朝,民間大宗交易的錢幣使用量大增,成陌的銅錢在市場上司空見慣,在錢陌上動手腳的現(xiàn)象也開始屢見不鮮。東晉有個叫葛洪的名人,是煉丹的道士,照理說應該超然世外,卻在自己的名著《抱樸子》里抱怨市場上有人“取人長錢,還人短陌”,“長錢”是指足數(shù)的一貫錢,“短陌”自然就是不足數(shù)的了。 這是“短陌”這一金融學專門術(shù)語首次面世,但這一術(shù)語被官方所采用,卻要一直等到400多年后的公元927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倒是在公元546年(中大同元年)下過“整頓貨幣金融秩序”的詔令,號召市場使用足數(shù)的錢陌,但并沒有使用當時業(yè)已出現(xiàn)的“短陌”術(shù)語。這當然并非號稱博學的梁武帝不知道“短陌”、“長錢”這類術(shù)語,而是實在沒法用:梁武帝這則詔令說,他“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也就是本應一百文一貫的錢陌,實際只有九十文,認為“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因此下令禁絕,要求市場只許用足數(shù)的錢陌“足陌”。 可事實上,他在位時的“長錢”并非“足陌”,而恰是被他譴責、禁絕的“九陌”,原來在這個時期,“九陌”已是“缺角錢”里的“良心造假”,只有首都建康附近才有份使用,大庾嶺以東的江西、福建一帶,一陌只有八十文,叫“東錢”,湖北一帶一陌更只有七十文,叫“西錢”,梁武帝所譴責的“貨幣造假現(xiàn)象”,放到當時大環(huán)境下,儼然還是“優(yōu)質(zhì)貨幣”,梁武帝要整頓“九陌”,自然也不方便號召大家去學習使用“長錢”——因為大家約定俗成,認為“九陌”本來就是“長錢”。 關(guān)鍵在于,這個禍是梁武帝自己惹的:他為了省下寶貴 |